企業支持員工「Gap Year」:人才投資還是高風險豪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企業是否可能支持員工暫停工作一年,去探索世界、學習新技能,甚至僅僅是為了休息?

對許多企業主而言,上述這樣的提議似乎是一場風險高昂的豪賭。然而,Gap Year這一概念,正逐漸改變人們對工作、員工價值和企業文化的看法。因為這不僅僅是一種「放假」,更是一場由內而外的職業與個人成長之旅。

過去幾年,Gap Year逐漸受到重視,成為解決職業倦怠、促進創新以及提升員工幸福感的重要工具。雖然這一策略帶來了許多可能性,但它的實施也面臨著挑戰。對一些企業來說,Gap Year或許是遙不可及的理想;而對另一些企業,它可能是一個改變組織文化的契機。


何謂 Gap Year?

Gap Year,源自教育領域,意指在重大人生階段(例如升學或就業)之間,暫時中斷既定軌道,投入一段探索自我或學習成長的時間。這一概念最初流行於歐美國家,主要針對學生,旨在透過旅行、志願服務或進修等方式,讓他們更好地了解自己並為未來做好準備。

隨著職場壓力與競爭的增加,Gap Year的概念逐漸延伸到工作領域,成為員工在職涯中段或不同階段的「職業間隔年」。它的核心價值在於,讓員工暫時放下手中的工作,專注於學習、成長和身心修復。與傳統假期不同,Gap Year並非純粹的休息時間,而是一段精心設計的、有目的性的過渡期。


Gap Year的主要特徵

  1. 時間範圍
    Gap Year通常為6個月至1年,但也可根據需求縮短或延長,靈活性高。
  2. 多元目的
    員工可以選擇學習新技能(如外語或技術)、進行志願服務、完成旅行計劃,甚至參加學術研究或創業項目。
  3. 自我重塑
    Gap Year不僅是逃離日常工作的壓力,更是重新審視職業方向、探索興趣和追求生活平衡的重要機會。
  4. 長期影響
    根據研究,經歷Gap Year的個人普遍表示,這段時間提升了他們的創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增強了對未來的動力。

Gap Year的價值體現在以下三個層面:

  1. 個人成長
    員工可以利用這段時間發展新興技能、參與跨文化交流或進行深度反思,從而提升自信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2. 職業重塑
    通過嘗試不同的工作或領域,員工可以重新定義自己的職業目標,避免職場倦怠。
  3. 心理修復
    長期高壓工作的員工,往往需要一段時間來恢復心理健康。Gap Year提供了這樣的契機,讓員工能夠以更好的狀態重返職場。


Gap Year並非單純的「空白」,而是一段能夠為未來蓄力的重要時期。它幫助員工在放慢腳步的同時,重新找到生活與工作的平衡,並為下一段職涯打下堅實基礎。



Gap Year對不同年齡層的影響:從年輕員工到資深員工的多重價值


年輕員工:探索自我與未來方向

對於剛進入職場的年輕員工,Gap Year是一個探索自我的契機。許多初入職場的年輕人對未來方向感到迷茫,而Gap Year提供了試錯和成長的空間。例如,一位24歲的行銷助理在工作兩年後選擇了Gap Year,前往歐洲學習法語並參加非營利組織的文化交流活動。這段經歷讓他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對國際行銷的熱情,回國後成功轉職到一家國際品牌公司,負責海外市場的推廣。

中年員工:緩解倦怠與職業轉型

30至50歲的中年員工,通常處於職業生涯的高壓期,他們面臨著職業倦怠和家庭壓力。對這些員工來說,Gap Year是一種「重置」的機會。一位科技公司高管因健康問題申請了一年的Gap Year。他利用這段時間學習心理學並陪伴家人,回到公司後,不僅恢復了健康,還成為內部壓力管理導師,專門幫助同事處理壓力問題。

資深員工:重新定義價值與社會責任

對於50歲以上的資深員工,Gap Year是一段重新定義個人價值的時期。一位外商企業的資深主管申請了Gap Year,參與非洲的一個志願服務項目,幫助當地婦女建立手工藝品牌。這段經歷讓她重新燃起對工作的熱情,回到公司後主導了企業的CSR專案,為組織帶來了全新的社會價值。


企業不願實施Gap Year的原因


儘管Gap Year的潛在價值巨大,許多企業仍對這一概念持保留態度。原因包括:

  1. 業務連續性的擔憂
    企業擔心核心崗位人員的長期空缺可能會影響業務運作,特別是對小型企業或專業性強的崗位而言,這種影響更為顯著。
  2. 人才流失風險
    一些企業擔心員工在Gap Year期間找到更好的機會,從而選擇離職而非回歸原崗位。
  3. 政策實施成本高昂
    推行Gap Year政策需要額外投入,包括替補人員的招募與培訓、員工福利的保障等,對企業資源形成挑戰。
  4. 文化與價值觀的衝突
    某些保守型企業認為,工作應該是全心投入的,Gap Year可能被視為逃避責任的行為,與公司文化不符。

如何規劃與實施Gap Year?


成功推行Gap Year政策需要企業進行周密的計劃與執行,以下為關鍵步驟:

  1. 建立清晰的政策框架
    制定Gap Year的申請條件、流程及回歸計劃,例如要求員工提交具體的計劃書,說明目標與預期成果。
  2. 提供支持與資源
    企業可以與教育機構、非營利組織合作,為員工提供進修或志願服務的機會,並減輕他們的經濟壓力。
  3. 設計回歸適應計劃
    Gap Year結束後,員工需要一定的適應時間。企業應提供再培訓或過渡性崗位,幫助他們快速融入工作。
  4. 測試與反饋機制
    在政策實施初期,企業可通過試點方式收集反饋數據,並根據員工需求進行調整與優化。

Gap Year的價值:

企業與員工的雙贏策略

Gap Year不是一場冒險,而是一項投資。對於員工,它是一段探索自我與重塑職涯的時間;對於企業,它是一個展示人文關懷、提升雇主品牌的機會。儘管挑戰存在,但通過合理規劃,Gap Year可以成為企業文化升級的重要工具。

一位曾參與Gap Year的員工表示:「這一年改變了我對工作的態度,讓我重新找回了熱情和動力。」Gap Year,不僅是一段個人重塑的旅程,更是一個企業與員工共創價值的平臺。那些敢於接受挑戰的企業,將在未來收穫難以估量的長期回報。


#以對話引導思考_以論辯形塑觀點

❤️點愛表心|💬留言相伴|✏️追蹤世安|🔗分享此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提問力,在AI時代已成為核心競爭力。本文深入探討提問力的三個層次:個人、組織和趨勢,並以實際案例說明如何透過提問力解決問題、創造商機。文章也介紹行動學習方法,作為培養提問力的有效工具,並強調建立提問導向的企業文化的重要性。
本文探討如何透過情境式面談,有效甄選具備抗壓性、適應力與堅毅品格的業務人才。以「敲門十次」的案例,說明情境式面談如何模擬真實工作情境,評估應徵者的反應與特質,並分析其優缺點。
如何避免踩雷,讓身為求職者的你的表現的更專業、更自信,在面試中,回答方式直接影響到面試官對你的印象。有時一句話看似無害,但可能揭露你的準備不足、自信問題,甚至不適合該角色。 以下我們將逐一解析十一個常見的「不該說的話」,並提供替代方案,助你避免陷阱、脫穎而出。
本文探討以賽亞·柏林自由哲學在21世紀的價值,特別是他提出的「消極自由」、「積極自由」和「多元價值主義」。在社群媒體和人工智慧高度發展的時代,柏林的思想有助於我們理解自由的矛盾性,以及如何在資訊爆炸和監控科技的環境中保護個人自由。文章也分析了柏林的思想在全球政治、數位時代和新右翼思潮中的應用和挑戰。
「行動學習」結合職涯輔導,引導個案在不確定性中探索職涯方向,打破傳統職涯輔導的限制,培養個案的動態適應和問題解決能力。課程強調自我認識、動態適應、多元選擇和行動落地,並透過小組多元視角的交互作用,激發創造性思維。
本文探討線上課程市場的「紅海」現象,並以出版業和唱片業的成功經驗為例,分析如何突破困境,創造新的價值。文章指出,內容產業的核心價值並非產品本身,而是其背後所蘊含的意義、學習體驗及行為改變,強調內容產業需注重多元媒介融合、社群經營以及創造成果感。
提問力,在AI時代已成為核心競爭力。本文深入探討提問力的三個層次:個人、組織和趨勢,並以實際案例說明如何透過提問力解決問題、創造商機。文章也介紹行動學習方法,作為培養提問力的有效工具,並強調建立提問導向的企業文化的重要性。
本文探討如何透過情境式面談,有效甄選具備抗壓性、適應力與堅毅品格的業務人才。以「敲門十次」的案例,說明情境式面談如何模擬真實工作情境,評估應徵者的反應與特質,並分析其優缺點。
如何避免踩雷,讓身為求職者的你的表現的更專業、更自信,在面試中,回答方式直接影響到面試官對你的印象。有時一句話看似無害,但可能揭露你的準備不足、自信問題,甚至不適合該角色。 以下我們將逐一解析十一個常見的「不該說的話」,並提供替代方案,助你避免陷阱、脫穎而出。
本文探討以賽亞·柏林自由哲學在21世紀的價值,特別是他提出的「消極自由」、「積極自由」和「多元價值主義」。在社群媒體和人工智慧高度發展的時代,柏林的思想有助於我們理解自由的矛盾性,以及如何在資訊爆炸和監控科技的環境中保護個人自由。文章也分析了柏林的思想在全球政治、數位時代和新右翼思潮中的應用和挑戰。
「行動學習」結合職涯輔導,引導個案在不確定性中探索職涯方向,打破傳統職涯輔導的限制,培養個案的動態適應和問題解決能力。課程強調自我認識、動態適應、多元選擇和行動落地,並透過小組多元視角的交互作用,激發創造性思維。
本文探討線上課程市場的「紅海」現象,並以出版業和唱片業的成功經驗為例,分析如何突破困境,創造新的價值。文章指出,內容產業的核心價值並非產品本身,而是其背後所蘊含的意義、學習體驗及行為改變,強調內容產業需注重多元媒介融合、社群經營以及創造成果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轉職對任何年齡段的人來說都是一個勇敢的選擇。不論是非自願的離職或是追求更好的職涯,面對未知的挑戰和改變經常讓人感到恐懼與焦慮。此文探討轉職過程中的情感支持、心理準備與社會壓力,並提供實質建議幫助人們在面對轉職的艱難時刻,尋找自己的方向和力量。無論處於何種職位,都需要對未來做好充分的準備,
Thumbnail
隨著 2024 年新年的到來,美國勞動市場仍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根據 Crunchbase Tech 的統計資料,2023 年美國科技公司有超過 191,000 名員工在大規模裁員中被解僱,而且裁員在 2024 年仍在持續進行中。
Thumbnail
  #為何先關心新人   25%~40%新人半年內走人,這是2023年的數據統計,實務經驗上應該相去不遠,即使如目前這個相對穩定的公司,新進人員的六個月離職率也都有18%。   在這個招募不容易的時代,照理確實優先照顧現有人員,不過既有的薪酬福利制度未必能夠輕易改變。於是處在目前角色的我們
少子化加上台積電及新興產業人才磁吸效應, 讓職場環境跟著出現變化, 過去一年,安靜離職、大離職潮、快速離職, 這些流行語襲捲全球,人們逐漸意識到, 在工作與生活中取得平衡的重要性, 這些現象,在未來只會越來越頻繁。   至於如何在工作與生活中取得平衡? 我重複問了OpenAI #Ch
Thumbnail
為了讓付出於職場上的時間能獲得充分價值,更為了往後的人生,我們要開始以專業者自居,不是單純把自己定位在上班族。上班賺取所需之餘,善用在職場的空間與時間,培養出能帶走的個人專業技能。
Thumbnail
從打工仔開始,接著到公司行號上班, 後來跑去嘗試創業,最後又回到公司上班一邊做副業。 就這樣經過了好幾個年頭,每件事情都有留下不同的感受。 打工族 首先從打工開始說起, 打工並沒有不好,但幾乎比較偏向勞力的部分。 也要看看行業別,有些老闆或客人會覺得是打工的並不太尊重你。 曾經我去過一個展覽,
Thumbnail
你有過創業的念頭嗎?如果沒有,也許是因為相對於創業的高風險,在公司就業相對安全且保險。 但真的是如此嗎? 就業已不再安穩 《就業的終結》指出,因為持續加速的全球化,我們不再只是跟身邊的人,而是跟全世界的人競爭,而且會有越來越多比自己工資更低廉、學歷更好的人出現;另一方面,文憑的商品化,
Thumbnail
找到一份想做的工作,進入一個理想的公司,試用期的每一天,都是你表現的機會,想像自己跟隨公司一起成長、起飛,甚至退休,每時每刻都請全力以赴!  即使是試用期,就算試用期未通過,依然適用「非自願性離職」。 試用期是雇主評估入職新人的觀察期,一般都是三個月,在這段互相適應的期間內,不是正式員工,但
Thumbnail
想像你多年來為公司盡心盡力,完成無數個專案,今天你終於下定決心離職了,一踏進面談室,HR拿出一份「離職競業禁止協議」叫你簽了才能走,你會簽嗎? 尤其是當過公司高管或科技業RD的),可能還真的面臨過上述的場景。無論簽過與否,你了解「離職競業禁止協議」是什麼嗎?以及這份協議對你會有什麼影響嗎?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轉職對任何年齡段的人來說都是一個勇敢的選擇。不論是非自願的離職或是追求更好的職涯,面對未知的挑戰和改變經常讓人感到恐懼與焦慮。此文探討轉職過程中的情感支持、心理準備與社會壓力,並提供實質建議幫助人們在面對轉職的艱難時刻,尋找自己的方向和力量。無論處於何種職位,都需要對未來做好充分的準備,
Thumbnail
隨著 2024 年新年的到來,美國勞動市場仍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根據 Crunchbase Tech 的統計資料,2023 年美國科技公司有超過 191,000 名員工在大規模裁員中被解僱,而且裁員在 2024 年仍在持續進行中。
Thumbnail
  #為何先關心新人   25%~40%新人半年內走人,這是2023年的數據統計,實務經驗上應該相去不遠,即使如目前這個相對穩定的公司,新進人員的六個月離職率也都有18%。   在這個招募不容易的時代,照理確實優先照顧現有人員,不過既有的薪酬福利制度未必能夠輕易改變。於是處在目前角色的我們
少子化加上台積電及新興產業人才磁吸效應, 讓職場環境跟著出現變化, 過去一年,安靜離職、大離職潮、快速離職, 這些流行語襲捲全球,人們逐漸意識到, 在工作與生活中取得平衡的重要性, 這些現象,在未來只會越來越頻繁。   至於如何在工作與生活中取得平衡? 我重複問了OpenAI #Ch
Thumbnail
為了讓付出於職場上的時間能獲得充分價值,更為了往後的人生,我們要開始以專業者自居,不是單純把自己定位在上班族。上班賺取所需之餘,善用在職場的空間與時間,培養出能帶走的個人專業技能。
Thumbnail
從打工仔開始,接著到公司行號上班, 後來跑去嘗試創業,最後又回到公司上班一邊做副業。 就這樣經過了好幾個年頭,每件事情都有留下不同的感受。 打工族 首先從打工開始說起, 打工並沒有不好,但幾乎比較偏向勞力的部分。 也要看看行業別,有些老闆或客人會覺得是打工的並不太尊重你。 曾經我去過一個展覽,
Thumbnail
你有過創業的念頭嗎?如果沒有,也許是因為相對於創業的高風險,在公司就業相對安全且保險。 但真的是如此嗎? 就業已不再安穩 《就業的終結》指出,因為持續加速的全球化,我們不再只是跟身邊的人,而是跟全世界的人競爭,而且會有越來越多比自己工資更低廉、學歷更好的人出現;另一方面,文憑的商品化,
Thumbnail
找到一份想做的工作,進入一個理想的公司,試用期的每一天,都是你表現的機會,想像自己跟隨公司一起成長、起飛,甚至退休,每時每刻都請全力以赴!  即使是試用期,就算試用期未通過,依然適用「非自願性離職」。 試用期是雇主評估入職新人的觀察期,一般都是三個月,在這段互相適應的期間內,不是正式員工,但
Thumbnail
想像你多年來為公司盡心盡力,完成無數個專案,今天你終於下定決心離職了,一踏進面談室,HR拿出一份「離職競業禁止協議」叫你簽了才能走,你會簽嗎? 尤其是當過公司高管或科技業RD的),可能還真的面臨過上述的場景。無論簽過與否,你了解「離職競業禁止協議」是什麼嗎?以及這份協議對你會有什麼影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