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偏好感覺正確,但這感覺卻不一定是對的。
我們遇到困難時,大腦會想認同自己的感受,讓自己「感覺正確」。在努力的過程中,自我懷疑的聲音時不時的出現。這時候大腦容易說服自己:「對,我就是沒辦法做到,我太好高騖遠。」但以客觀條件上來說,你可能已經跨越一大步了。
感覺正確,然而卻非實際正確。
減脂路上充滿荊棘。
可能是肚子好餓、堅持不下去;也可能是堅持兩天運動,第三天就放棄了;也可能是忍耐兩天不吃宵夜,可是最終又故態復萌了。在生活習慣真正改變之前,這些都是讓我們「感覺自己做不到」的感覺偏誤。但,這些都是真的嗎?
倘若不是,那麼又該如何破除呢?
量化的數據,通常是強而有力的證據。
不論是體重、體脂、或是運動堅持的天數、或是必吃宵夜的日子,這些都是幫助我們釐清事實的證據。若是身邊有人一旁陪伴,也可以詢問他們的意見,看自己是否真的如自身感覺的那樣“做不到”,毫無進展。
有時候旁人的評價,出乎我們意料的正向哦!
如今兩個街口就一間的711超商,當時可是瀕臨關門大吉的窘境。
因為連續七年的虧損,大夥兒決定再堅持一年、只要再一年:若是今年的業績還是未見起色,就關掉收攤。好在,就是這樣再堅持一下的想法,當年的營收打平,才有後續持續壯大的機會。
如果感覺自己一直都沒能成功,也許不是哪邊做錯了,只因堅持的時間不夠久。
我們每一次的堅持與努力,就像是撒出去的種子。靠著陽光水和空氣,慢慢的在土裡茁壯。這些不僅需要時間、更需要灌溉者的耐心等候。
在未發芽之前,並不表示毫無動靜,只是尚未破土而出而已。
情緒與感受,一般來說是種保護。
通常用來避免我們做白工、或是執迷不悟的陷入危險。不過,有時卻是一種誤導。因此,多方參考他人意見、或是有其他客觀評斷方式幫助判斷,才是真正能幫助我們朝標前進的有力助手。
下次又感覺自己「很失敗、什麼都沒完成」之前,記得先退一步重新檢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