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體重與糖尿病之間的關係嗎?其實身體一直默默的在承受我們的所有選擇,不論是看的見的、還是看不見的行為,你感受到了嗎? 本篇透過研究數據、以及健康參考值的分享,帶你了解體重過重的風險,以及如何健康生活,建立一個更長久喜樂的生活基礎。
體重的健康區間
你知道自己的體重,是否在健康區間內嗎?
衛福部提供了計算的公式,以及建議的健康區間。如果不想自己算,網頁下方也有對照表,可直接換算對應的體重: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判斷自己是否屬於健康體重。
另外,除了體重之外,也應參考腰圍的尺寸。男性建議應小於90cm,女性建議應小於80cm。
兩數值一併參考,較過往的單一數據來的更客觀準確。
快拿軟尺、量量看吧~
體重過重,會怎樣嗎?
或許你會想,體重過重又如何?
路上時不時會看見,肉肉體型的人;他們看起來好像也挺自在舒適的。體重過重,真的會怎樣嗎? 會不會其實是危言聳聽、想害大家更焦慮而已呢?
近期五篇健康研究顯示,因體重過大而導致糖尿病的風險,高出BMI值為正常區間者、數倍的機率。以下是相關研究的簡介:
- 丹麥長期隊列研究(2020年):肥胖者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是正常體重者的6倍以上,而超重者的風險為2.4倍。
- 韓國基因與流行病學研究(2018年):超重和肥胖組的第二型糖尿病風險,顯著高於正常體重組,且風險隨BMI增加而上升。
- 中國雙胞胎研究(2021年):超重者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為2.6至2.7倍。
- 日本隊列研究(2013年):結果顯示,BMI每增加1單位,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增加約25%。
體重超出正常建議值,其所帶來的健康危害,已是經過證實的事實、而非模糊不清的概念。
肚子總是有那麼一點....大圈
風險與成本
如果還是沒什麼感覺的話,那麼想試想以下情景:
體重過重,很可能讓衣服穿起來、不如自己想像中的漂亮。以至於失去自信,甚至社交時,遭閒言碎語的議論。心情不僅因而受影響,也可能影響了我們對人生的期待。
體重過重,很有可能在生活上產生意想不到的變化。例如:夾在兩腿之間的脂肪,相互摩擦、色素沉澱。又例如:夏天悶熱的氣溫,讓女性內衣不僅感覺厚重、混著汗水黏在身上,長了痘痘不說,還因此會無法露出特定皮膚部位、生活受限。
誰不想在可以打扮漂亮的年紀,好好打扮呢?
以身體健康層面來說,也有其他的危險存在。
體重過重,增加了心血管、糖尿病等疾病風險。還有大好人生在前面等著我們,難道想年紀輕輕,就得時常跑醫院、不能品嘗各種美食、出國遊玩也得大包小包的、擔心這個那個。也可能遭受他人非議,讓自己在人生選擇上,受盡批評與負面的指教。
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我們開始認真對待自己的健康,將風險,從日常中剃除。
在眾人盡歡的時刻,卻因為健康因素不能參與:多悶啊!
該怎麼做呢
從識別健康的生活方式開始。
每天的三餐、壓力的處理能力、運動的習慣養成、規律的作息開始。充足的睡眠、足夠的水分攝取、健康的交際、適當排解焦慮的方法:這些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對吧!不僅是因為爸媽親人嘮叨個不停,這些內容,在網路報章的資訊中也很常見。
我們能出於經濟因素、時間、效率、或甚至獲得他人認同,於生活中做出許多應變的調整。但為什麼說到健康,卻總能輕易的妥協、讓自己暴露於風險中呢?
健康是生活中,少數我們能掌握的事情。比起明天股票要漲要跌、還是小孩是否能如期考上第一志願:今天要喝多少水、這周少吃一塊炸雞,這類的決定,是實在的掌握在我們手中的。
既然如此,為何任其失控偏離呢?
我們是自己生命的主導者。船往哪開,我們得有話語權!
後記
年紀輕,確實感受不出來因為體重而導致的一連串問題。
可時間是公平、也殘酷的向前推進的。人說歲月是把屠刀,以前可以的,現在漸漸的不可以了;以前沒關係的,現在漸漸的身體會抗議了。熬夜、吃辣、炸物、甚至對壓力的承受能力,都隨著時間而有所變化。
趁現在事情還好辦,趕緊的、有意識的幫自己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