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下耳機,與跑步中的自己對話〉2025-08-06
我大約從六七年前開始養成聽Podcast的習慣。我很清晰地記得,當時在室友的Switch上玩到《薩爾達傳說:曠野之息》,第一次讓我感覺到遊戲不只是「打發時間」,而可以有一整套豐富的文化脈絡與創作語言。
除了無數小時的遊戲體驗之外,我也開始向外尋找,想知道更多跟這款遊戲,甚至整個我未曾好好理解過的遊戲世界有關的一切。在那個時候,我接觸到了機核電台--是的,當時中文世界根本還為流行Podcast這個詞彙,對創作者和聽眾而言,它就是「網路電台」。
聽完關於薩爾達傳說的幾個節目之後,我陸陸續續又聽了電台裡的其他節目,不知不覺就養成了習慣,把累積十年左右的節目全部聽完。直到過去兩三年,Podcast在中文圈有愈來愈多人認識,愈來愈多有趣的創作者出現,我才開始聽別的節目。
直到去年,我意識到這種「用聲音把時間填滿」的做法並不只有好處,也會壓縮我們沉思與「心靈神遊」的空間,我才慢慢開始練習,出門時偶爾聆聽街頭的聲音或心裡的聲音,不要總是戴著耳機。
跑步時,不必全程戴著耳機
在幾個月前剛開始跑步時,為了轉移注意力,讓自己忘記疲憊,我會從起跑之前就戴上耳機,直到跑完、回到家後才拿下來。但隨著跑步時間愈來愈長,開始經常遇到跑到一半節目已經播完的狀態。
聽到新一集的開頭時,一種「太多了」的感覺油然而生。我會把它關掉,拿下耳機繼續跑。雖然最初會以為,沒聽東西很快會撐不下去,但實際拿下耳機之後,反而得到了更多與自己對話的空間。
「與自己對話」聽起來好像有點玄,但其實也就是讓思緒發散一點,隨意地想著各種各樣的事情。運動時的疲憊感以及不斷變化的環境,很容易讓我們產生一些舒適坐在椅子上時想不到的事情。
而且在這樣的時刻,沒有人會打斷你,你可以想得很深、很細,也能隨便想想就換主題,可以思考宇宙、思考社會、也可以把意識集中在自己的身體。
在幾個月的練習之下,我已經能比過去跑得更久才感到疲累。所以我不必一開始就「戴耳機轉移注意力」,可以先開始跑,等累的感覺浮現之時,才戴上耳機聽一段。聽得差不多之後,再拿下耳機,將專注力拉回當下。
辨識自己身體的語言
跑步時,疲憊感總是如影隨形。但其實「疲憊」有很多種情況,譬如腿痠、水分流失、覺得很喘或失去前進的動力。在我們沒有特別注意的情況下,每一種狀態都對我們顯示為「疲憊」,但如果我們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其實它們都會有不同的體現。
在最近一次跑12公里的過程中,我特別注意自己的心率狀態--雖然我沒有手錶或其他檢測設備,但透過專注感受,我們多少能夠分辨現在自己的狀態,是舒服的、還是應該要放慢一點。
這個注意讓我全程都能維持在相對穩定的呼吸與心跳狀態,在後面幾公里時,甚至還能稍微加速,跑出對我自己而言相當理想的成績。
在這個專注的過程裡,我也比先前更加意識到自己雙腿的狀態,在第幾公里時腿真正開始痠痛,哪一隻腿因為轉彎的方向而承受更多壓力……,這些細節開始浮現在我的意識當中,讓我對自身當前的狀態有更深刻與細緻的理解。
原來跑步不是一件一成不變的事情
在過去,我經常覺得跑步是件特別無聊的運動,相較於有來有回的球類運動,過去我覺得跑步的過程一成不變,總是在重複一樣的事情。之所以近期開始跑步,一開始是為了增強體力,之後更多的則是被一種「按計畫執行」、「一直有在進步」的掌控感與成就感吸引。
然而,經歷這種「與自己的身體對話」之後,我對跑步的樂趣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在每個不同的時間段裡,其實你都有很多不一樣的事情可以做、有不一樣的東西要注意。
而且它其實是一個更長期的,不單單只看一次結果的運動。如果你想要在長跑中得到進步,你不只需要練習長跑,還需要練習衝刺或間歇跑。速度、心肺功能、最大攝氧量……,充滿了各式各樣的進步可能性。
而且在跑步中,你真的需要面對的只有你自己。沒有人會阻止你「得分」,要不要跑、要跑多久,都取決於你的意願與能力。不知不覺中,這項過去我覺得無聊的活動,反而成了最符合我當前喜好與價值觀的運動。而且,愈來愈多時間可以不戴著耳機,在安靜中傾聽自己的聲音。
延伸閱讀:
〈《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閱讀筆記(五):你多久沒有讓自己好好放空?〉
〈「模組化」與「掌控感」:在活動期間早起跑步〉
〈把耳朵裡的空間重新空出來〉
〈模範的不完美,揭示了平凡人改變自己的方向〉
〈前圖紙的半年(二):興趣的擴展到生活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