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在痛苦中,找到真正的喜悅──《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越追求快樂,反而越不快樂

你是真正的快樂嗎?
現代社會鼓勵我們自我實現、活出自我,追尋屬於自己的快樂。「你值得擁有,你應該享受,你可以變得更快樂。」
然而,當我們將追求快樂視為一連串的愉悅經驗,常會引來轉瞬即逝與空虛的感受。因為我們總是覺得不滿足,總是覺得比起別人,我還「不夠快樂」。所以弔詭的是,我們發現越追求快樂的人,反而越不快樂。正因我們不可能永遠處在快樂的狀態裡,因此我們更執著卻脆弱地緊緊抓住身邊的所有,期盼物質、工作、地位、人際可以帶給我們足夠的滿足感。追求快樂的過程,變成了與永無止盡的焦慮。
我們似乎想要透過尋找快樂來遠離痛苦。然而,如果兩者是相輔相成,無法分割呢?會不會我們追求快樂的方式有問題呢?面對人生無法避免的痛苦與悲傷,我們該怎麼去面對?《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The Book of Joy便是試著回答這些問題,指出「喜悅」不是一種轉瞬即逝的狀態,而是一個生命更深刻的存在方式。有別於快樂,喜悅不代表沒有痛苦,而是往往伴隨著痛苦才有的深邃體驗。
本書是作者Douglas Abrams與屠圖主教跟達賴喇嘛的訪談集,書中沒有艱澀難懂的宗教大道理,卻滿載著兩位聖者豐富的人性,從中流露著幽默、歡笑與淚水。屠圖主教經歷過南非最惡劣的種族隔離時代,達賴喇嘛則見證自己的西藏同胞受到中國政府的壓迫。讀者一定會好奇,兩位皆從極度艱困的環境下長大,怎麼能不失去對人類的信心,而活出滿有喜悅的生命?

「我以前生氣會大吼大叫」:轉化憤怒與悲傷

小從個人的煩惱,大至國家的問題,人生總有許多不如意的事情,我們會沮喪與憤怒。「我以前生氣會大吼大叫。」達賴喇嘛坦承地說。然而,他說每一個憤怒底下都埋藏著恐懼,我們害怕不被人接受、不被人理解、不被人愛,害怕自己無法掌控現實。當我們願意辨認憤怒背後的恐懼,承認自己的軟弱與無能為力,便能夠平息憤怒。「要是能寬待自己,承認自己也會害怕、也會受傷、也會感受到威脅的話,我們反而能夠同理別人的感受,甚至也包括那些惹火我們的人。」屠圖主教補充道。
喜悅最大的敵人,似乎是悲傷。面對工作不順、心愛的人離世、國家社會動盪,這都讓我們難以打起精神,相信有喜悅的存在。悲傷有時也會轉變成絕望,讓我們對人性感到失望,甚至帶來憤世嫉俗的情緒反應。但屠圖主教說:「如果因為凡事順心如意,我們才有今天的交情,那我們不算真正親近彼此。是那些困頓的時光、那些痛苦的時刻,是悲傷和哀愁,將我們緊密交織在一起。」正是因為有悲傷,所以我們共享了同樣的人性,展現了我們的愛與關懷。
因此,喜悅不是來自為自己創造更多的快樂,而是在同理心的基礎下與全世界連結。弔詭的是,當我們越願意關懷別人的痛苦,就越會消除自己的痛苦,並感受到更多的喜悅,進而帶給別人更多的喜悅。戰爭與飢荒的苦難固然是事實,但我們同時也看到為數不少的人擔任志工、接納難民;疫情讓許多人陷入生存困境,但我們同時也看到有人為了弱勢者發放物資與與醫療用品。在這些共同的患難中,我們意識到我們都是一體的,當我們將眼光從自身轉向他人,便能體會到喜悅。我們不是孤島,我們彼此相依。
達賴喇嘛與屠圖主教都認為,喜悅是可以操練的。不過該怎麼操練呢?以下就三個我認為很有感的主題來與大家分享。

操練喜悅:接受現實、練習感恩、歡喜付出

第一,接受現實。
人會產生很多痛苦與煎熬,是因為我們不想面對現實,或者是想要控制現實。然而,這樣往往會把自己鎖在焦慮與執著中,而沒辦法成長。因此,試著接受眼前的現實,並不用自己的執著去強求沒辦法改變的事情,便能將困境轉化為正面的價值。我們可以練習盡最大的努力改善現況,但不執著現實的發展會如我們想像的那樣。
我們可能考試失利、失戀、與鄰居吵架,我們沒辦法改變已經發生以及尚未來到的事情,但可以改變我們面對事情的態度。我們可以在「當下」培養對自己與他人的善意與關懷,即使對方可能會差勁地對待我,這我們沒辦法控制,但至少我們已經先獲得心靈的平靜。因為我們接納了現實,並把握一切成長的機會。
第二,練習感恩。
達賴喇嘛每天早上醒來都會想:「活著就是幸福。我擁有寶貴的生命,不該浪費。」練習感恩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物,可以幫助我們不侷限在自己有限的視角,進而將生命當成是一份禮物,看到原來有這麼多的人支撐著我們,生活裡有許多美善的事物。
作者說:「感恩試肯定所有在人生的織網內支撐著我們,讓我們得以擁有此刻的生活、經歷當下這一刻的種種人事物。感恩是人對生活自然產生的反應,可能也是細細品味生活的唯一方法。」書裡頭有建議我們每天睡前回想三件感恩的事,並記錄下來。這樣的回顧讓我們更加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好運,多半是來自於他人的慷慨,因而擁有欣賞生命的胸襟。
第三,歡喜付出。
本書不斷地提及,一心只為自己謀求快樂的人,往往是痛苦的起因。當我們將目光轉身他人,為別人的福祉著想,才會得到真正的喜悅。現代社會對慷慨付出、慈悲心表示懷疑或不屑,是因為我們認為身旁的同胞都是競爭者,因而必須要極大化自己的利益才能掙得一席之地。然而,從演化學的視角來看,人們其實是由於「互惠利他主義」,才有辦法促進團結生存下去。幫助別人,到頭來也能幫助自己。當我們幫助別人時,大腦會產生腦內啡,身體也會釋放催產素,讓我們的整個人更健康、更快樂。
多數人害怕關心別人,可能是擔心自己軟弱無力,無法承擔他人的痛苦。但很多時候,這是因為我們鮮少善待自己,敞開心胸接受他人的關心。如果人對自己缺乏仁慈之心,就會常常苛責自己,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如果我們沒辦法愛自己,就沒有辦法愛人「如己」!因此,當我們意識到其實每個人都會經歷苦難、感到心情低落,每個人都渴望受到善意的對待,我們就會試著從最小的行動開始做起,來為身旁的人帶來善意;我們也不會任憑自己的受到不好的對待,而能更珍惜他人對自己的付出。

調高生命的音量,同時接受悲與喜

《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是一本非常好讀、思想深刻又實用的好書。當然,達賴喇嘛與屠圖主教花了畢生的功課來獲得這樣的境界,身為平凡到不行的我們,只能一窺這偌大的智慧,試著從小地方開始慢慢練起。
我們沒有辦法消除人生無可避免的痛苦,沒辦法叫自己大腦停下來不去想負面的情緒。人生很多事情我們無法掌控,也無能掌控。但本書讓我們了解到,如果我們不斷操練喜悅,培養「精神的免疫力」,就能在這些苦痛中看見生命的意義,並將之化為美善的力量分享給周遭的人。
回想自己發生過的壞事,並思考它為生命帶來什麼樣的改變?當下的痛苦、愁煩、悲傷令人難耐,但重新再看一次,你可能會驚覺你竟然撐過來了,而且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你也透過這些「壞事」培養更多的憐憫之心,進而幫助更多的人。
「事實上,正是因為有痛有苦,我們才得以感受喜悅、珍惜喜悅。確實,我們愈能正視自己和他人所受的苦,也愈能夠正視喜悅。我們要不是同時接受悲與喜,調高生命的音量,要不就是轉過身不參與人生,對生命的樂音充耳不聞。
喜悅不是目的地,而是存在於人生崎嶇旅途中的風景。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童年與解放》可說台灣教育哲學的經典,這本近30年前出版的書,至今閱讀仍不覺得有任何過時之處。作者黃武雄教授是台灣教育改革的推手,撰寫不少擲地有聲的教育論著。在本書,他旁徵博引,從人本教育的觀點探討兒童的發展、教育的本質與人的生命,並批判知識的異化如何使人不再成為其自身的目的,而是淪為教育體制、國家
讓教會大崩潰的哲學家:斯賓諾莎 「關於這本褻瀆上帝的書,我方代表已採取一切必要之舉措,於荷蘭法院第一次開庭時公開批判此書,並正等待後續結果。基督教會對於這本淫穢的書籍深感厭惡……我們要求政府強力鎮壓此書,並立法禁止此書以及其他所有褻瀆上帝之書籍的出版。」[1] 究竟哪本「淫亂」的書籍,引起1670年
說到唐鳳,大家應該不陌生。現任數位發展部部長的她,是一位科技奇才,也是首位跨性別行政院政務委員,更是思考敏捷、談吐幽默的領導者。 被譽為自學天才的唐鳳,兒時經歷了什麼樣的教育歷程,讓她用更廣闊的世界觀來思考自己的人生?她是如何建構自身的知識系統,面對複雜多端的未來?她怎麼理解時間管理與團隊工作,好讓
踩著失控的油門 我在開高速公路的時候會有一個不太好的習慣。如果四周沒有車,我會守規矩不超過時速上限;但望見前方有車,我會忘記時速、一心只想切道超車。我無法忍受「相對靜止」的車速,我一定要超車,才會對我的移動有感覺。保持領先,讓我體驗霎那的刺激與掌控感。但是,我其實已經夠快了,無須再快了。 這讓我思考
為何環境舒適,人類卻依然憂鬱? 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期間,都在為飢餓、戰爭、瘟疫所苦,能夠在童年活下來的人,都是足夠幸運的天選之人。如果我們遠古的祖先看到現在的人類,肯定會很驚訝我們竟然能用一瓶小罐子與針頭,就克服了大多數的疾病;食物唾手可得,不用冒著挨餓的風險;婦女與孩子大多能平安長大,不會因感染而
追求學歷與自由競爭的社會 近幾年,台灣每到選舉的時候,候選人的學歷與論文造假問題都會被拿來炒作一番。現在要成為一個有頭有臉的政治人物,碩博士似乎是基本盤。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大家都汲汲營營追求學歷,甚至視之為定義自我認同的顯著標籤?能夠獲得好的工作確實是一大關鍵,但追求學歷背後更深層的原因是
《童年與解放》可說台灣教育哲學的經典,這本近30年前出版的書,至今閱讀仍不覺得有任何過時之處。作者黃武雄教授是台灣教育改革的推手,撰寫不少擲地有聲的教育論著。在本書,他旁徵博引,從人本教育的觀點探討兒童的發展、教育的本質與人的生命,並批判知識的異化如何使人不再成為其自身的目的,而是淪為教育體制、國家
讓教會大崩潰的哲學家:斯賓諾莎 「關於這本褻瀆上帝的書,我方代表已採取一切必要之舉措,於荷蘭法院第一次開庭時公開批判此書,並正等待後續結果。基督教會對於這本淫穢的書籍深感厭惡……我們要求政府強力鎮壓此書,並立法禁止此書以及其他所有褻瀆上帝之書籍的出版。」[1] 究竟哪本「淫亂」的書籍,引起1670年
說到唐鳳,大家應該不陌生。現任數位發展部部長的她,是一位科技奇才,也是首位跨性別行政院政務委員,更是思考敏捷、談吐幽默的領導者。 被譽為自學天才的唐鳳,兒時經歷了什麼樣的教育歷程,讓她用更廣闊的世界觀來思考自己的人生?她是如何建構自身的知識系統,面對複雜多端的未來?她怎麼理解時間管理與團隊工作,好讓
踩著失控的油門 我在開高速公路的時候會有一個不太好的習慣。如果四周沒有車,我會守規矩不超過時速上限;但望見前方有車,我會忘記時速、一心只想切道超車。我無法忍受「相對靜止」的車速,我一定要超車,才會對我的移動有感覺。保持領先,讓我體驗霎那的刺激與掌控感。但是,我其實已經夠快了,無須再快了。 這讓我思考
為何環境舒適,人類卻依然憂鬱? 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期間,都在為飢餓、戰爭、瘟疫所苦,能夠在童年活下來的人,都是足夠幸運的天選之人。如果我們遠古的祖先看到現在的人類,肯定會很驚訝我們竟然能用一瓶小罐子與針頭,就克服了大多數的疾病;食物唾手可得,不用冒著挨餓的風險;婦女與孩子大多能平安長大,不會因感染而
追求學歷與自由競爭的社會 近幾年,台灣每到選舉的時候,候選人的學歷與論文造假問題都會被拿來炒作一番。現在要成為一個有頭有臉的政治人物,碩博士似乎是基本盤。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大家都汲汲營營追求學歷,甚至視之為定義自我認同的顯著標籤?能夠獲得好的工作確實是一大關鍵,但追求學歷背後更深層的原因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甚麼是快樂?如何可以快樂?本文探討快樂的定義,質疑快樂是否可以追求得到,提出勉強自己去感恩可能會導致更加不快樂。文章指出人們有錢、有健康,但仍然不快樂,這代表快樂不在乎擁有甚麼,而是抱着甚麼態度去看待自己的際遇。所以快樂是一個態度,是大家抱着怎樣的態度去面對自己的際遇。
Thumbnail
這篇文章向我們解釋了為什麼人類會陷入永無止境的追求,以及佛教思想如何幫助我們平衡這種狀態。它提醒了我們學會享受當下,並放下過去的遺憾與未來的期待,從而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幸福。
Thumbnail
在《像哲學家一樣生活》中,我們發現人類感到痛苦的兩個主要因素是「貪得無厭」和「擔心事物超出自己的掌控」。學會接納當下處境後採取適合的行動,即便是賦予當下事實新的意義,將有助於減輕痛苦。
Thumbnail
《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 The Book of Joy》 ✍️作者:達賴喇嘛 , 戴斯蒙‧屠圖 , 道格拉斯・亞伯拉姆 原文作者:The Dalai Lama, Desmond Tutu, Douglas Abrams 譯者: 韓絜光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
Thumbnail
製造快樂的第一步,是走進痛苦。 這話千萬別被叔本華聽到。他在《人生智慧箴言》主張, 人不應專注於快樂,而是要盡量避免痛苦。更指出「約束造就幸福」,表示一個人若見識越廣,其操心、願望與恐懼也隨之增加;而一個人若見聞越少,則越幸福。 當然,趨樂避苦是人性之一,但逃避不應被作為幸福學格言。安慰時我們
Thumbnail
透過兩位世界級影響力的大師「第十四世達賴喇嘛」與「南非聖公會大主教」的刻意相遇與約定對談,說好只談喜悅,但談的是更多的苦難與慈悲。 像是所有哲學對談的基礎,總是能從「對立面」看到「相似處」 參透苦難,理解喜悅 或許,這就是人生的課題,從「影子」的位置,判斷「光源」的方位 究竟,喜悅藏在哪裡呢
Thumbnail
人類是如何處理情緒煩惱、避免痛苦、獲得快樂,以及禪修對快樂方式、認知方式和用心方式的影響。
Thumbnail
在人世間受苦或者是受很多違緣、逆境的時候,都會想:「受苦要受到什麼時候?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就算人世間的苦暫時過去,也還沒到頭!人世間本來就有很多痛苦的本質,蓮花生大士開示:「世間上的快樂,它的本質都是痛苦。」所以,一定要有一個究竟安樂、永恆的歸處。
Thumbnail
一位有名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梅林(Philipp Mayring)說過 「滿足就是自我認知的結果」 既然這是一個主張自我成長的頻道,或許我們該來談談,幸福和滿足有什麼不同之處了。
Thumbnail
看見很少人擁有平靜與快樂 我一直不知道如何才能快樂的活著。 生活中的痛苦似乎總是多於快樂。大多數的人們時常抱怨:「剛剛那個人怎麼可以這樣對我?」、「這件事發生了我很生氣」、「這段關係的結束讓我憂鬱」。厭惡、恐懼、貪婪、憤怒、沮喪、悲傷……等等的情緒四處飛揚、渲染,即使努力保持正向,還是容易被影響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甚麼是快樂?如何可以快樂?本文探討快樂的定義,質疑快樂是否可以追求得到,提出勉強自己去感恩可能會導致更加不快樂。文章指出人們有錢、有健康,但仍然不快樂,這代表快樂不在乎擁有甚麼,而是抱着甚麼態度去看待自己的際遇。所以快樂是一個態度,是大家抱着怎樣的態度去面對自己的際遇。
Thumbnail
這篇文章向我們解釋了為什麼人類會陷入永無止境的追求,以及佛教思想如何幫助我們平衡這種狀態。它提醒了我們學會享受當下,並放下過去的遺憾與未來的期待,從而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幸福。
Thumbnail
在《像哲學家一樣生活》中,我們發現人類感到痛苦的兩個主要因素是「貪得無厭」和「擔心事物超出自己的掌控」。學會接納當下處境後採取適合的行動,即便是賦予當下事實新的意義,將有助於減輕痛苦。
Thumbnail
《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 The Book of Joy》 ✍️作者:達賴喇嘛 , 戴斯蒙‧屠圖 , 道格拉斯・亞伯拉姆 原文作者:The Dalai Lama, Desmond Tutu, Douglas Abrams 譯者: 韓絜光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
Thumbnail
製造快樂的第一步,是走進痛苦。 這話千萬別被叔本華聽到。他在《人生智慧箴言》主張, 人不應專注於快樂,而是要盡量避免痛苦。更指出「約束造就幸福」,表示一個人若見識越廣,其操心、願望與恐懼也隨之增加;而一個人若見聞越少,則越幸福。 當然,趨樂避苦是人性之一,但逃避不應被作為幸福學格言。安慰時我們
Thumbnail
透過兩位世界級影響力的大師「第十四世達賴喇嘛」與「南非聖公會大主教」的刻意相遇與約定對談,說好只談喜悅,但談的是更多的苦難與慈悲。 像是所有哲學對談的基礎,總是能從「對立面」看到「相似處」 參透苦難,理解喜悅 或許,這就是人生的課題,從「影子」的位置,判斷「光源」的方位 究竟,喜悅藏在哪裡呢
Thumbnail
人類是如何處理情緒煩惱、避免痛苦、獲得快樂,以及禪修對快樂方式、認知方式和用心方式的影響。
Thumbnail
在人世間受苦或者是受很多違緣、逆境的時候,都會想:「受苦要受到什麼時候?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就算人世間的苦暫時過去,也還沒到頭!人世間本來就有很多痛苦的本質,蓮花生大士開示:「世間上的快樂,它的本質都是痛苦。」所以,一定要有一個究竟安樂、永恆的歸處。
Thumbnail
一位有名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梅林(Philipp Mayring)說過 「滿足就是自我認知的結果」 既然這是一個主張自我成長的頻道,或許我們該來談談,幸福和滿足有什麼不同之處了。
Thumbnail
看見很少人擁有平靜與快樂 我一直不知道如何才能快樂的活著。 生活中的痛苦似乎總是多於快樂。大多數的人們時常抱怨:「剛剛那個人怎麼可以這樣對我?」、「這件事發生了我很生氣」、「這段關係的結束讓我憂鬱」。厭惡、恐懼、貪婪、憤怒、沮喪、悲傷……等等的情緒四處飛揚、渲染,即使努力保持正向,還是容易被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