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30|閱讀時間 ‧ 約 13 分鐘

學歷是在幫自己增加選擇權:一些關於職涯與職場的個人觀點

自己比同儕晚許多年才當社會新鮮人,但在職涯的議題上,思考的比大部分的朋友都深上許多,因為自己選錯路所付出的代價與成本,比其他人還要來得高。

正好,明年家妹將從研究所畢業,決定拋出一些對職涯與職場的想法給她,作為畢業禮物。她不用接受,只需要知道我這樣想就夠了,然後帶著這些議題去思考自己的未來

以下想法沒有對錯,更也沒有答案,完全取決於個人主觀看法。


把職場當作學校

以人生的尺度看待學習,那麼所謂「學涯」不單只是學生時期,還會延伸到職涯、退休直到死亡為止。

活到老、學到老。

在學校上課受教育,課餘時間拿來寫作業與分組報告,學期結束時,透過成績表示學習狀況;工作上班,根據組織目標、主管交辦任務交付工作結果,組織會定期用考績衡量你的貢獻。

不論是學涯還是職涯,過程都是一路在學習,兩者的差別在於:學校受教育要付學費,職場受教育老闆還會付你薪水。

不是真的要你把職場當學校,而是持續保持「學習成長」的心態,並不是從學校畢業就停止學習,而是要把成長心態帶到下個人生階段去,做為人生主軸的一環,貫穿整個人生。

工作與生活的取捨

表面上看似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實際上是金錢與時間的取捨

在地檢署服役期間,時常看到晚上10點、11點的辦公室還亮著燈,裏頭都是被案件壓得喘不過氣的檢察官與書記官在挑燈夜戰。

「要是一個月的薪資少說也有8萬、10萬以上,哪怕是無償加班我也願意。」無數個倒數退役的夜晚,這是我們役男胡聊瞎聊之下得出最一致的結論:

有錢能使鬼推磨,「無錢便做推磨鬼」。

只是每個人願意加班、無償加班的底線不同,能確定的是自己心裡都有衡量的那把尺。

當人們太早意識到工作獲取勞動報酬的本質,其實就是「拿時間去換金錢」,標準工時之下,薪資水準倘若已經低的可憐,加班賣肝就變成一種作賤自己的行為。

並不是追求工作與生活上的平衡,而是就那點破錢,不值得多花時間在工作上頭,哪怕只需多花我一分鐘、一秒鐘的時間。

學歷的重要性

學歷光環的作用因環境而定,不可否定的是,當一個人擁有好學歷,挑工作上確實能享有更多選擇權。

有些窄門的篩選門檻,學歷就是敲門關。學歷不好,就只能靠經歷去補,用實務經驗彌補學歷落差,不然就是重返學校修學位。許多職場文不乏看到原先進不去台積電的網友,只能先到相關產業的公司洗經歷,輾轉幾年後再次應徵台積電就上了。(法則通用,自己也正努力補足經歷,設法讓自己配得上心儀的公司與職位)

不僅是職位要求,許多公司光是學歷不同,起薪就有不小差距。

部分公司甚至連薪資結構都有標準制度,而非人為坐地喊價,會根據學經歷有不同的敘薪基準(起薪)。其中,最常被拿出來討論的不外乎就是台積電:

網路就找得到許多關於台積電在薪資評估上的討論,光是在學歷上就有:公/私校、博/碩/學/高中職、直接相關/間接/理工/非工科系。公立學校又有再細分大學/科大,名校與一般學校還會有所區分,像是聽到爛的台/清/交/成/政/四中/台科/北科/其他…等等。(Google搜尋「台積電職等職級表」,不再展開)

學歷或許會隨著步入職場的時間,重要性逐漸降低,但是畢業校友所組成的人際關係網絡、資源等,很多時候是非校友不得其門而入。我們常聽到的台大幫、清大幫、成大幫、交大幫等等,都是同校(甚至同系)為主的人脈網。

學歷其實好處多多,有沒有用則因人而異。當一個人篤定信念「學歷無用論」,人生許多事情上,自然會持否定與排斥態度,下意識會剔除有關需要學歷的一切,自己限制了自己的選擇。

大公司還是小公司

規模2000人、200人與20人的公司,不僅組織架構差異甚大,做事邏輯與方式也大相逕庭。簡單來看,就是老生常談的:大公司學做人、制度框架與專案分工;小公司學做事、亂中理序與獨立作戰。

究竟是大公司好還是小公司好?沒有標準答案,端看個人三觀如何做取捨。工作內容做事多過做人?嚮往自由討厭繁文縟節?喜歡多變而非一成不變?

假設,大公司與小公司同時發Offer給你,在薪資福利條件一樣的狀況下,你選擇誰?小公司要付出多高薪水,你才願意放棄大公司井然有序的一切?大公司要付多少薪資,喜歡自由度高的你,才願意投身成為一員?

如何抉擇?還是得先認識自己!哪些是底線?哪些可妥協?哪些可以用其他方式去彌補或取捨?就像是筆者意識到,自己偏好單兵作戰,習慣掌控事情進度,喜歡井然有序。

大公司的管理制度與專業分工,讓自己只需要專注在核心業務上,其他都委由其他部門處理,許多時間都是在請人幫忙做事。雖然公司符合自己對於條理分明的偏執,但做人比做事多,許多業務須經由他人之手,自己反而在掌控進度上非常沒有安全感。

舉自身的例子,是想表明很難找到與自己完美契合的公司,重點在於:如此環境下,自己是舒服多還是痛苦多?嘗試融入適應性高,抑或是格格不入?

不過,上述僅以「自身偏好」作為衡量標準,後來影響我對公司考量的,反而是每日都會接觸到的主管、同事與單位風氣。

一個好的職場環境,自己不需要顧慮太多,就能盡情的發揮長才,而主管與同事塑造的單位風氣則扮演著關鍵角色,畢竟未來工作的日子裡,他們是自己每天朝夕相處的主要對象。

宏觀看大小公司的運作方式,個人特質與公司運作契合度看似重要,但從微觀角度看職場環境,公司大小與否,似乎就不這麼重要了。

學廣還是學深

這問題可以分成兩塊,一個是產業面,與公司所屬的產業位置有關。一個跟自己相關,自身職涯的選擇是想要當「專才」還是「通才」。

打個比方,三陽機車跟華碩筆電的產業定位與運作邏輯很相似,都是系統整合商,上游需要許多供應商才能完成產品,下游透過自有品牌面對2C市場。

剎車系統、輪胎、輪框、車燈、儀表、避震器、排氣管等等,三陽在許多機車單件與系統軟體上的專業,並沒有專門廠商來得強,必須仰賴各大專業廠商才能成就一台機車。

三陽的專業體現於:明確的商品定位、開出明確的規格與標準、整合廠商的零件與系統、推出市場賣得嚇嚇叫的機車。

相對的,因為涉及領域廣,自己可以學到各個領域的淺層知識,未來對特定領域有興趣,甚至想往哪個領域深耕發展,有的是前輩與廠商可以指教,來幫助自己轉換產業跑道。

所以當自己的職位,接觸廣度涉及其他產業面,意味著自己有更多的選擇權,未來職涯更容易穿梭於相關的產業發展。

至於「專才」與「通才」的部分,如果不像我有明確志向(通用於不同產業的雙PM),可以先將不考慮的選項剔除,針對有興趣的職位多方嘗試,即便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最起碼明確知道不想要什麼,透過刪去法慢慢過濾,總會找到自己的心之所向。

最後還是回到學深還是學廣的問題,如果本身還沒明確要投入哪個產業、企業或職位,那麼我的建議就是:先找一個自己願意琢磨的專業,這個專業領域最好能接觸到不同產業或上下游,保留未來轉換跑道的可能性。

先找一個專業練到專精,再找一個產業發揮長才。

覺得很抽象的話,更完整的論述可以參考文章:職涯的長期策略:專業上的老二,產業上的老大,或許看完之後你會豁然開朗。

老前輩與同世代

涉及人的問題都滿複雜的,很難一言以蔽之,因為這也牽涉到公司文化與單位氣氛。這邊就簡單起個頭,剩下的留給讀者自行去思考。

「兩個薪資福利都一樣的公司,只差在一間的員工年齡中位數45歲,另一間為32歲,你會接受哪間的Offer?」

「太籠統的話,就拿隨便一間傳產對上Dcard或Google,你選誰?」

問了許多差不多年紀的同事,答案幾乎一致性的選擇年輕人,或是Dcard/Google,基本上沒人會考量長輩過多的公司與傳產。

不過究竟是要選擇長輩多,還是同世代人較多的公司?端看自己的個性與職涯。回想過往在職場上與長輩和年輕人共事的經驗,是輕鬆愉快、壓力較少,還是被不時以情緒勒索、道德綁架要脅的痛苦回憶。(重點還是不要遇到爛人為先)

如果工作求穩定,未來也沒甚麼想著跳槽,希望日復一日做到退休,那麼同事是長輩多還是年輕人多,其實不這麼重要。只不過那種穩定的環境,通常也是年長的員工居多,比如公家機關、傳產等。

反之,如果職涯還長,傾向跳槽、獵人頭等方式幫自己高升,建議還是多與年輕人為伍比較好。因為年輕人來日方長,自己跟他們的年紀差不了太多,只要為人處事不要過於失敗,彼此緣分未散,隨著年紀漸長、逐登高位,未來30年總會有好缺內推的可能發生。

如果已經確定要朝某領域深根,跟「對」師傅就圓滿了。

如果職涯還在摸索,不如跟著年輕人順應時代趨勢,擁抱多樣性,聽他們的轉職經歷、學習工具的選擇,挑出自己不考慮與有興趣的行業與專業,然後去嘗試。跟著年輕人走,比較不會故步自封,多方接觸,更容易找到自己的本命志向,而非初期就茫然的一條路走到黑,然後懷疑人生。

職涯路徑千百種,讀者無須認同,我也不求認同

百種米養百種人,100個人就會101種看法,我只是其中一種,讀者無須認同,我也不求認同。

一定要把職場當作學校?一定要持續保持「學習成長」的心態?非也。有些人考上公務員後就是穩定做到退休,成長曲線低,他的成長在考進公職時就已經先獻給了國考;有些人選擇的職能天花板很低,除非學習成長的心態驅使他轉換跑道,不然這輩子也就這個樣子。

工作生活一定要平衡?加班費一小時一千塊,你要生活還是要繼續奴?

學歷很重要?學歷只是相對重要,並非絕對,看場合與職能要求:根據自身學、經歷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環境。對一個重視學歷的企業文化而言,學歷歧視很常見;對一個重經歷、輕學歷的組織而言,只會被笑說學歷無用論;對一個要求高中畢業的崗位來說,雇用一個碩士畢業生只是大材小用;企業根據學歷與科系有不同敘薪標準,你不滿意可以離職,也可以努力提升自我,爭取調薪。

大公司還是小公司?工作只是副業,斜槓才是主業,不打擾我的下班時間經營斜槓都是好公司。

學廣還是學深?小孩才做選擇,我不能都學?不能既專才又通才?

現在的職涯,已經不是只有傳統老路的那一套,電競、自媒體、微創業、數位游牧、AI生成委託等等,多元的職涯生態百花齊放。

筆者本篇的想法,只是傳統老路的觀點之一,如果是打算走新型態職涯路徑的讀者,這篇文章的含金量相對較低,你們可以試著將問題延伸、變形,並得出不同的觀點與見解。

我將想法粗淺提出,就看讀者們如何變化題型與創意解題。

結論

不免俗的,最後做個簡單結論:

把職場當作學校:持續保持「學習成長」的心態

學涯不是學校生涯,而是學習生涯,是貫穿整個人生尺度的主軸之一。

工作與生活的取捨:有錢能使鬼推磨,無錢便做推磨鬼

表面看似糾結在工作與生活的取捨,背後盤算的其實是時間與金錢的拉扯。

學歷的重要性:擁有更多的選擇權

重點不在畢業證書,而是擁有更多的選擇權、較高的薪資起點、以及未來潛在的人脈與資源。

大公司還是小公司:先認識自己

大小不是重點,重點在於先認識自己,再來才是找到與自己相適度高的公司營運模式,最後則是看具體的職場環境-主管與同事。

學廣還是學深:專業上的老二,產業上的老大

先找一個專業練到專精,再找一個產業發揮長才。

老前輩與同世代:求穩定還是求發展

端看自己的個性與職涯階段,人際關係求相處得來,職涯看是否找到喜愛的專業去專精。

以上就是自己近幾年思考的職涯與職場觀點,歡迎讀者交流看法,或是留言分享自己的想法。


延伸閱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Patrick.Wo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