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這篇文章想下的標題是:「走過死亡陰影」,但仔細想想,死亡是陰影嗎?想死就是不好的嗎?我沒有這麼覺得,所以我也不想這樣訂定標題,一旦下了這樣的標題,可能也會讓大家形成「想死就是不好的」的感覺,把「想死」標籤化為糟糕的或黑暗的。我想要透過這篇文章,讓大家看到「想死」的背後也是出於「想要活得更好」的力量,只要大家對於「想死」的感覺有更深入的了解,就可以與其共存,並展望未來。
在我的實務經驗裡,會大量接觸到創傷個案,而有部分的創傷個案,會經歷想死的衝動與低潮,甚至會在痛苦到無法控制的時候,做出自殘、自殺的行為。剛好最近榮幸受邀,要去新北市政府就業服務處對站台人員演講自殺防治的主題,所以也想先透過這篇文章重整一下自己對自殺防治工作的想法。
自殺,對很多痛苦到不行的創傷個案來說,是一種出路,是出於他們在活著的當下已經想不到更好的解決辦法,所以才會尋求死亡一途,以此方法脫離痛苦,獲得解脫。如果身為想死的人身邊的親友或助人者,可以在這些時刻提供足夠的情緒支持、優質的陪伴,並且進一步陪他一起去拓展他暫時卡住的思維,讓他看到自己除了「尋死」一途,還有其他可能性,還有活著的情況下可以解決問題的更好的解法,或者讓他看到活下去,還有可能達成他想要的夢想,通常他們想死的衝動和意圖就會緩解一點,即便還是難受,但只要以上想死的衝動和意圖緩解一點,他們就有機會與想死的衝動跟念頭共存,內心依然有時會冒出想死的想法,但仍舊可以繼續活著,繼續朝自己的人生目標努力邁進,並展望未來。
上述這樣講述概念,可能對於不太常接觸死亡議題或不太常做自殺防治工作的你們,有點太抽象。我結合我的實務經驗,舉些例子吧!以下舉例並非真實的個案狀況,而是奠基於我做自殺防治工作的基礎概念,融合多數個案會有的狀況,並修改情節內容的虛擬案例,這樣做是為了保護我的個案的感受與隱私,也是為了遵守諮商倫理中的保密原則。舉例來說,有人會因為求職不順利,擔心經濟上無法負荷自己的開銷,覺得生活很難過,又覺得自己屢屢面試都遭到拒絕、不被錄取,代表自己能力不好,感覺自己是個沒用的人,活著也對社會沒什麼幫助,所以不如死掉算了,因而採取自殺的行動。如果他來找我做諮商,我會先了解同理他內心那種「不被肯定、不被看見、覺得自己很糟糕、對社會沒貢獻、感覺自己無能」的痛苦,然後具體標定出來,他現在之所以想死,並不是真的希望自己死掉,他真正想要的其實是「求職順利,在面試過程中被看見、被肯定,後續工作也順利,感覺自己是有能力,感覺到工作的成就感,並且能對社會有貢獻」,求職不順利是一個困境,我可以陪他一起度過求職不順利的困境,一起討論怎麼樣找到自己職涯的目標,一起修改履歷、準備面試,那麼,他就可以不用去尋死了!因為活下來,有可能度過這個求職困境之外,還有機會可以達成他「想被看見、被肯定、工作順利、對社會有貢獻並且感覺自己還不錯、是有用的人」的目標。現在沒有達到目標,可能是缺乏適當的求職管道、面試或寫履歷的技巧,或者暫時有經濟的疑慮,沒有錢去進修,所以才沒辦法達到他想要的職缺的資格條件,那我可以陪伴他去尋找可能的資源(例如:政府補助),讓他可以上自己想上的課,接受完完整進修後,他就能符合投履歷的資格,進行後續投履歷、面試等求職行動。
以上述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有些問題是活著的時候就可以解決的,但可能因為個案的憂鬱情緒或當下混亂的思緒或精神疾病症狀的影響,讓當事人暫時想不到活著的時候的解決方法,所以才會想尋死。如果我們可以拓展他們的思考,幫助他們去想他們暫時想不到的「除了尋死以外,活著還可以做的問題解決方法」,提供他們希望感,播下「活著還有可能解決問題」的種子,並且讓他們有機會展望未來,看到「活下來,其實不如他們預想的那麼糟」。就像太極一樣,他們可能現在處在低潮中,只看到黑色這一面,若我們可以陪伴他們拓展視野,也同時看到白色那一面,就會讓他們的思考、感受更全面,讓他們更全面地體會到人生有黑也有白,有痛苦也有快樂,自己有很多缺點也有很多優點,活著有壞處也有好處,練習讓內心這些痛苦的/快樂的、好的/壞的、絕望的/有希望的感覺共存,那麼,他們就會增加更多活下去的動力與勇氣。
想死,可能是我們內心隱藏在深處角落的一種感受。但沒有關係,你仍舊可以保有這樣的感受,同時,你也要記得看到自己的優點、潛能與「未來有一天會變好」的可能性,帶著一點對未來的期待與美好的展望,讓我陪你一起度過痛苦,繼續活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