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天愛自己鏡子練習Day11~關於憤怒情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練習來到了第十一天,每天都在期待今天有什麼主題功課可以增進自我的探索呢?像學生做功課寫作業一樣,用心慎重的去完成的感覺,真的很棒!


今日的主題是去發覺跟釋放與「憤怒」相關的部分。


在我的人生旅程中,我覺得影響我最深最久的,就是我母親。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我回想到的,母親給我的感受,都是非常負面的,讓我非常痛苦跟受傷的。


所以我曾經非常討厭我母親,可是我當時的環境除了父母,我沒有其他模仿學習的對象,加上母親跟我相處的時間最長,所以即便我表意識覺得自己很討厭她,我的潛意識卻不自覺承襲了模仿學習了她的人格特質和性格面向。


最可怕的是,我卻完全沒察覺,我不自知。


我記得第一個打破這個無明無知狀態的人,是我的第一任交往對象。


我很容易發脾氣,一點小事就生氣不高興,我常常在憤怒生氣的情緒狀態,而且一發作起來就毫無理性也不講道理,但我一直沒有覺察我是這樣在跟人相處的,因為我眼裡只看得見別人讓我不舒服的部分,卻完全看不見我自己。


第一任交往對象因為成長環境的關係,他比較早社會化,思想比我成熟,EQ也比較好。在我每次跟他發脾氣、生氣的時候,他很少直接被激怒,幾乎都是無奈的包容我,讓我發洩居多。


有一次,我又因為一些事對他發脾氣,他也沒有回嘴,只是默默的任我發洩,但他看起來是相當無奈的。等我終於甘願停止的時候,他才深深的嘆了一口氣,幽幽的說:

「你知道嗎?你跟你媽真的好像!」


因為我一直以來都承受母親帶給我的諸多痛苦,而我又無力改變現況,於是我長期在這樣的狀態下我養成了受害者意識,而我卻不自知。


因為受害者意識,所以我逢人就想訴苦,想訴說自己的悲慘和母親如何過份的對待我等等...當然我的交往對象已經聽過了我的「悲慘故事」。


而當他說其實我跟我母親很像的時候,我當下是非常不高興也很不以為然的。我那時內心想,拜託,我那麼討厭我媽耶,我怎麼可能會去像我最討厭的人!!


很不幸的,潛意識的影響和機制,就是會讓人變成自己最討厭的人。🤣


雖然我當下很不高興也很不認同,但等我冷靜下來後,我很悲傷的發現,原來我真的跟我媽個性好像!


於是從那時起,我的餘生都在為了「我絕對不要像我媽」這件事而奮鬥。


雖然我有很刻意的避開了很多像媽媽的性格的部分。但那僅止於我表意識有覺察到的,更多如水面下的冰山那樣龐大的潛意識根植的部分,我卻一直沒能真正覺察到,所以我很努力的改變了,但發現改變很有限。


因為我努力錯方向跟目標了啊,當然收效甚微。🤣


我絕對不要像我媽❌

做真正的自己,去愛真正的自己⭕


在我以為我已經成功避開「很像媽媽」的這件事之後,我面對自己容易生氣的這件事,我一直以為我發脾氣是有原因的,而我也講得出(表面上認為的)原因,跟媽媽那樣莫名其妙沒什麼原因也在亂生氣不一樣。


所以我並不覺得我脾氣不好,我覺得那是因為真的發生太多讓自己生氣的事。


而現在的我才明白,我當時是一直困在受害者意識而不自知,當時也因為不知道能量法則跟宇宙運作原理,所以是自己創造出了會容易遇到不爽不高興的人事物,是我自己顯化出來的,而我不自知。


當你告訴宇宙,你就是要跟這個世界戰鬥,宇宙回應你的,自然是讓你遇到許多需要跟人爭吵爭論對抗的事物。


而我也是一直到非常後來,才發現了每當我非常生氣暴怒完畢之後,會開始覺得很累無力,於是就會開始哭泣。


其實憤怒背後的情緒,才是我真實的感受跟心情,而也許是因為對這個世界的不信任,總覺得要武裝自己才不容易受傷害,所以才會一直用憤怒來掩蓋所有真實的情緒感受吧!


而我終於覺察到這一點之後,我才明白,很多時候,憤怒的背後其實是一顆受傷的心,許多憤恨和攻擊態度的背後,其實往往藏著一個渴愛而不可得的靈魂!


隱藏在憤怒之下的,其實是渴望被看見、被重視、被尊重、被認同、被接納、被包容、被無條件的愛對待的期盼。


因為渴望,但又不知道怎麼去要,所以覺得總是得不到,於是那種創傷化為了憤怒。


生活中我們很常見到這種,渴望愛而卻不知道怎麼去要的例子。比如,對先生常常晚歸而不開心的妻子。其實她內心真正希望的是,丈夫可以早點回家陪伴她。可是許多人在真正表達的時候,卻不是誠實的說出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而是很容易會這樣說:


「你一天到晚都在外面鬼混到三更半夜才回來,你是把家裡當旅館了是吧?!」


但是用任何不是愛的方式都換不到愛的。你用憤怒、批判、攻擊、威脅、控制、要求的手段或方式,換來的可能是他人的妥協,但絕對不會是愛。


因為只有愛才能吸引愛。其他不是愛的能量都行不通的。


我是從覺察到自己的受害者意識之後,才真正找回情緒的自主權。對方要怎麼做是他的自由意志,我無法干涉,但我可以選擇要不要對這件事有情緒。


當然,我們不可能完全沒有情緒,但是能夠自我覺察,跟沒有自覺的狀態下,有情緒的狀況卻會有不小的落差。


以前的我,是會一直聚焦在對方的言語行為態度上哪裡讓我不高興不爽。


現在的我,有情緒的當下,會很清楚的意識到,嗯,我現在正在生氣,我沒能忍得住自己的怒氣跟反應。


把注意力從他人身上拉回自己的內在之後,我發現我憤怒的時間會縮短,本來沒有覺察之前可能會氣很久。有時甚至事情過了好幾天了,我還是一想到就氣。


能自我覺察之後,我發現一旦認知到「自己正在生氣」,情緒能量反而能很快的順流而走,我的憤怒指數比以前低很多,而且情緒消融的速度也變得很快。


意識到自己當下的狀態,對許多人來說並不容易。而意識到之後,就去愛它吧!看著它,不批判,不責備,允許它發生,靜靜的觀察它,承認它的存在,就像宇宙對我們無條件的愛的方式一樣,我們也這樣對待自己的情緒,它真的很快就會順流而走。


一開始我會告訴自己,嗯,我有發現我正在生氣,我正在不爽。後來我則是會感謝這個能量,感謝內在小孩。「我看見這股情緒了,謝謝你願意讓我看見」。


我從隨時都要噴發的火山,現在已經變成休火山了。😆


而且我覺得能覺察自己的情緒所帶來的幫助,有很棒的一點是,我不必再去一直抱怨,一直罵,或是攻擊對方就能消氣。我不必再把能量一直灌注在負面狀態上我就能恢復平常。甚至現在,我有時還能在心中冥想光和愛,祝福給讓我不舒服的那個人或是事件呢!


我知道愛自己的路上,我還有很多需要練習的,因為我知道我對自己還不夠柔軟。但是我很開心我漸漸養成了容易對周遭人事物感謝的習慣,還有發自內心的稱讚他人以及祝福他人的習慣。


要相信,我們本自具足,我們期待任何人來愛我們之前,記得請先自己愛自己。這不是口號,而是我內在最真實的感觸!💗💗



紀錄了21天以來愛自己《鏡子練習》的心路歷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我開始理解了「當你相信什麼,就會成為什麼or創造什麼」這個奇妙的宇宙法則之後,回顧自己的某些狀態,發現似乎有對應之處。 愛自己鏡子練習的第十天,我們要學習和身體溝通,聆聽身體說話。 我記得我小時候不知道什麼原因,常常感冒生病,常常三五天就去看醫生
第九天的紀錄練習: 小時候真正喜歡做的事是什麼?我多久沒做這些事了? 老實說,我仔細回想起來,才發現能回憶的事物少之又少。 因為媽媽自己自成一格的教育觀念以及主觀好惡等因素,她不喜歡自己小孩看起來髒兮兮的,所以我不太有機會去外頭跟其他小朋友玩到滿身污泥,連在地上爬或是趴著都不太允許。
第八天的日誌是要用“左手”畫下5歲時的自己。 接著看著自己的自畫像(或是看著鏡子),與內在小孩連結。 我其實天生是左撇子,但在我那個“需要什麼都一樣,都統一狀態”,這種社會觀念跟教育的年代,我被強制從慣用左手,硬生生改成了慣用右手。
我之前就有不定期練習跟內在小孩對話,我會跟她說辛苦了,我會陪著她,我會永遠保護她,我愛她...所以對自己說出「我愛你」,對我而言不算是很困難的事。 但是我有發現,摸著心輪跟自己講話,和面對著鏡子的自己,跟自己講話,同樣都是說我愛你,但是感受其實還是很不一樣的。 就是我的內在小孩雖然相信我
雖然鏡子練習才來到了第六天,但我發現我已經有一些改變了哦! 首先我以前照鏡子從來都不笑,表情都是很緊繃嚴肅的。但是現在照鏡子的時候嘴角卻總是會不自覺上揚,內心充滿想微笑的愉快感,而且現在稱讚自己很美的時候內在小孩已經不再抗拒或卡卡,而是欣然接受。 其實我已經失去笑容很久了,
昨夜睡著後做了不少的夢,許多雜亂的片段,夢見以前認識的人...我知道那是我的內在在選擇釋放。 今天做著第五天的功課,有很多的思緒跟感想,但就先分享最直覺感受的部分吧! 不知道是不是台灣社會結構以及集體意識的影響,我發現我從小到大的環境氛圍,對我最多的批評都來自外貌。
在我開始理解了「當你相信什麼,就會成為什麼or創造什麼」這個奇妙的宇宙法則之後,回顧自己的某些狀態,發現似乎有對應之處。 愛自己鏡子練習的第十天,我們要學習和身體溝通,聆聽身體說話。 我記得我小時候不知道什麼原因,常常感冒生病,常常三五天就去看醫生
第九天的紀錄練習: 小時候真正喜歡做的事是什麼?我多久沒做這些事了? 老實說,我仔細回想起來,才發現能回憶的事物少之又少。 因為媽媽自己自成一格的教育觀念以及主觀好惡等因素,她不喜歡自己小孩看起來髒兮兮的,所以我不太有機會去外頭跟其他小朋友玩到滿身污泥,連在地上爬或是趴著都不太允許。
第八天的日誌是要用“左手”畫下5歲時的自己。 接著看著自己的自畫像(或是看著鏡子),與內在小孩連結。 我其實天生是左撇子,但在我那個“需要什麼都一樣,都統一狀態”,這種社會觀念跟教育的年代,我被強制從慣用左手,硬生生改成了慣用右手。
我之前就有不定期練習跟內在小孩對話,我會跟她說辛苦了,我會陪著她,我會永遠保護她,我愛她...所以對自己說出「我愛你」,對我而言不算是很困難的事。 但是我有發現,摸著心輪跟自己講話,和面對著鏡子的自己,跟自己講話,同樣都是說我愛你,但是感受其實還是很不一樣的。 就是我的內在小孩雖然相信我
雖然鏡子練習才來到了第六天,但我發現我已經有一些改變了哦! 首先我以前照鏡子從來都不笑,表情都是很緊繃嚴肅的。但是現在照鏡子的時候嘴角卻總是會不自覺上揚,內心充滿想微笑的愉快感,而且現在稱讚自己很美的時候內在小孩已經不再抗拒或卡卡,而是欣然接受。 其實我已經失去笑容很久了,
昨夜睡著後做了不少的夢,許多雜亂的片段,夢見以前認識的人...我知道那是我的內在在選擇釋放。 今天做著第五天的功課,有很多的思緒跟感想,但就先分享最直覺感受的部分吧! 不知道是不是台灣社會結構以及集體意識的影響,我發現我從小到大的環境氛圍,對我最多的批評都來自外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他把我逼瘋,看著我發瘋後又站在道德的至高點,指責我的情緒不穩定。 在重男輕女的家庭長大,我一直都是被逼瘋的那個,且換來我爸對我的評價就是:「脾氣很不好......」。他說過很多,但我已經忘了大部分。只記得阿公告別式時,我獨自坐在外面摺蓮花。旁邊來了一位叔叔,他說是我爸的朋友來和我搭話:「妳爸說妳是
爸爸的易怒性格讓我從小學會了迎合與避免衝突,以維持家庭和平。這種模式影響了我在家庭和職場中的行為,讓我常常順從他人,這導致不只是犧牲自己,甚至可能會犧牲到他人。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生氣時,內心的需求未被滿足,使我們將責任和期望轉嫁給他人。然而,責怪他人的方式只是掩蓋了我們對自己無能感和匱乏感的逃避。真正的解決之道在於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學會自我照顧和自我負責。通過這樣的自我探索與成長,我們不僅能減少憤怒,還能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並找到真正的自我價值。
Thumbnail
我覺得我小時候非常希望討爸媽歡心,但是不論怎麼嘗試,總是被笑,被批評,被貶低,被侮辱。後來長大了以後,就很不喜歡爸媽了。看他們表面上成功,細看其實問題也一大堆。就算告訴自己不要學他們的缺點,但是實際上,很多他們的一些做人處事的態度跟方法還是會被我內化了。
我與媽媽越來越疏遠,我開始害怕她,在他面前我變得小心謹慎。 可儘管如此,我依然每天被毒打,每天我都害怕著他,而他卻以各種理由將我困在不到兩坪的房間凌虐我。「我到底做錯什麼?」我凝望著鏡子裡全身傷痕的自己,那淚痕已經乾在我的臉上,我每天每有一刻安的下心,吃的下飯。 在我哥、我姊還是國中的那陣子,每
Thumbnail
這是一位母親在母親節當天的真實故事,她描述了自己對孩子行為所感到的挫敗與憤怒。這篇文章提到了母親節當天的情景,以及母親對孩子行為的反應。文章主要描述了母親對孩子無禮的行為所產生的情緒,以及她在當天對孩子的反應和行為。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當我們療癒好自己,家人也會跟著好起來。」 上禮拜我媽主動跟我道歉,她小時候對我不好的事情,媽媽跟我說: 「我覺得我在你小時候,我真的對你很不好,我終於能理解,為什麼你小時候會那麼恨我,我真的知道自己做錯了!我希望在媽媽還活著的時候,你可以原諒我。」 我想我可以真正釋懷了!
事實上,我這次對我母親的發脾氣,和逃避完全沒有任何關係。 因為,是我母親,惹了我的氣。 你們做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免得他們灰心喪志。(歌羅西書第3章第21節) 換句話說,之前我一而再,再而三的回說,我想整理就整理。 怎麼?想支配我不成? 今天,是我母親硬逼我,我就對我母親發脾氣,就此讓
Thumbnail
不管我以前是如何信誓旦旦不要像我媽,但我終究還是像我媽,從基因、從想事情與看事情的方式、從對自己的要求,都是。理解了這一點,我也突然知道,這不是從老祖宗開始的基因決定論,而是經過一代代的遺傳與面對環境而產生的變異。「如果可以像我媽」成為現在的我所想。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他把我逼瘋,看著我發瘋後又站在道德的至高點,指責我的情緒不穩定。 在重男輕女的家庭長大,我一直都是被逼瘋的那個,且換來我爸對我的評價就是:「脾氣很不好......」。他說過很多,但我已經忘了大部分。只記得阿公告別式時,我獨自坐在外面摺蓮花。旁邊來了一位叔叔,他說是我爸的朋友來和我搭話:「妳爸說妳是
爸爸的易怒性格讓我從小學會了迎合與避免衝突,以維持家庭和平。這種模式影響了我在家庭和職場中的行為,讓我常常順從他人,這導致不只是犧牲自己,甚至可能會犧牲到他人。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生氣時,內心的需求未被滿足,使我們將責任和期望轉嫁給他人。然而,責怪他人的方式只是掩蓋了我們對自己無能感和匱乏感的逃避。真正的解決之道在於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學會自我照顧和自我負責。通過這樣的自我探索與成長,我們不僅能減少憤怒,還能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並找到真正的自我價值。
Thumbnail
我覺得我小時候非常希望討爸媽歡心,但是不論怎麼嘗試,總是被笑,被批評,被貶低,被侮辱。後來長大了以後,就很不喜歡爸媽了。看他們表面上成功,細看其實問題也一大堆。就算告訴自己不要學他們的缺點,但是實際上,很多他們的一些做人處事的態度跟方法還是會被我內化了。
我與媽媽越來越疏遠,我開始害怕她,在他面前我變得小心謹慎。 可儘管如此,我依然每天被毒打,每天我都害怕著他,而他卻以各種理由將我困在不到兩坪的房間凌虐我。「我到底做錯什麼?」我凝望著鏡子裡全身傷痕的自己,那淚痕已經乾在我的臉上,我每天每有一刻安的下心,吃的下飯。 在我哥、我姊還是國中的那陣子,每
Thumbnail
這是一位母親在母親節當天的真實故事,她描述了自己對孩子行為所感到的挫敗與憤怒。這篇文章提到了母親節當天的情景,以及母親對孩子行為的反應。文章主要描述了母親對孩子無禮的行為所產生的情緒,以及她在當天對孩子的反應和行為。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當我們療癒好自己,家人也會跟著好起來。」 上禮拜我媽主動跟我道歉,她小時候對我不好的事情,媽媽跟我說: 「我覺得我在你小時候,我真的對你很不好,我終於能理解,為什麼你小時候會那麼恨我,我真的知道自己做錯了!我希望在媽媽還活著的時候,你可以原諒我。」 我想我可以真正釋懷了!
事實上,我這次對我母親的發脾氣,和逃避完全沒有任何關係。 因為,是我母親,惹了我的氣。 你們做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免得他們灰心喪志。(歌羅西書第3章第21節) 換句話說,之前我一而再,再而三的回說,我想整理就整理。 怎麼?想支配我不成? 今天,是我母親硬逼我,我就對我母親發脾氣,就此讓
Thumbnail
不管我以前是如何信誓旦旦不要像我媽,但我終究還是像我媽,從基因、從想事情與看事情的方式、從對自己的要求,都是。理解了這一點,我也突然知道,這不是從老祖宗開始的基因決定論,而是經過一代代的遺傳與面對環境而產生的變異。「如果可以像我媽」成為現在的我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