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機車不一定是最終贏家,笑到最後的可能是某款「新能源」機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早些年在判讀機車產業未來趨勢時,文章《台灣機車產業的未來趨勢:電動機車、市場飽和與國際化》提到電動車趨勢,甚至還用斗大的標題與章節表示重視。不過當時的內文也有寫到:

就算不是電動車,也會是所謂「新能源」機車等低碳車逐漸取代燃油機車。

近期有讀者詢問:機車產業未來趨勢是否還是朝著「電動化」發展?慶幸自己當時在內文中有留下一些「我也不敢這麼篤定」的敘述,如今回頭看,真是神來一筆的關鍵一句話。

對於「動力來源」的定調,從2025年中來看,確實仍處於混沌不明的產業方向,只能說「還有得等」。我唯一敢斷言的,就是「低碳機車」是整個機車產業核心主軸的發展趨勢與方向

至於為什麼這麼說?就隨著本章繼續看下去。

「電動」不是減碳的唯一解

電動化過去時常被與綠能、節能減碳、淨零碳排等詞彙掛勾,燃油車最常被拿來討論的就是空污,電動車則是以製造過程產生的碳足跡以及使用灰電最常被搬上檯面。

隨著淨零碳排的全球目標確立,燃油車的禁售時常成為爭論焦點,尤其是以歐盟2035全面禁燃油車計劃來近幾年仍是吵得沸沸揚揚。

重點在於達到「零碳排」,油電車之爭只是假議題,如果油車能在既有的技術基礎上達到「零碳排」,那麼是否還有全面轉型電車的必要性?只能說電動車暫時領先,不代表能笑到最後。

各大車廠發展不同的技術以實現目標,百花齊放的能源技術方案,卻沒有誰能明確取代現在燃油車的地位,更不論變成未來的產業標準。

至於目前有哪些能源技術方案?這邊就針對「新能源車」簡單舉幾個例。

合成燃料 (Synthetic fuel, Synfuel, E-fuel)

透過多種不同物質(如油頁岩、回收的塑料與橡膠)製成的「超環保合成燃料」,能與現有使用化石燃料的車輛相容使用。

這種方式基本上不動車,只動燃料,只要改動傳統油車的引擎與相關配置,測試合成燃料符合標準規範,基本上整個人類社會就可以無痛轉型,延續燃油車生命。

這種合成燃料排出的氣體,主要由二氧化碳和利用再生能源進行電解得到的氫製成,預期可以減少85%碳排量。

混合動力車輛(Hybrid)

使用兩種以上的能源產生動能驅動的車輛,而驅動系統可以有一套或多套。市面上多以燃油(內燃機)+電池(電動機)的混合動力為主:油電混合動力車或混合電動車(hybrid electric vehicle, HEV)。

另一種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PHEV),則是透過充電站或家用充電設備從電網為車輛電池充電,短距離通勤可以純電動行駛,進一步降低碳排放量。

氫氣車(燃料電池)

氫氣使用過後只會排放水蒸氣,「理論上」不會有空污問題。

實際上目前絕大多數的氫氣都是所謂的灰氫(grey H2),主要由天然氣的蒸汽甲烷產生,使用化石燃料甚至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想要達到綠氫(green H2),則需使用太陽能或風電等綠電,將水電解後產生的氫氣。

綠電尚未普及,連帶綠氫成本昂貴,與氫氣相關的基礎設施(儲氫站、加氫站、傳輸管線等)大多設置在工業區,都是氫能所遭遇的挑戰。

電動車

全球車廠積極發展電池技術,目前趨勢主要朝向:減重、體積縮小、循環壽命提升、里程數、成本下降、安全性等面向發展。

目前鋰電池為主流,電池被各國政府列為重要戰略物資與國安產業(鋰電池關鍵材料自主化)。汰役鋰電池循環經濟供應鏈也隨之建立,像是汰役廢電池重生、梯次利用、微型電網、城市採礦、再鋰化等等。

鋰電池雖然是目前動力電池的主流,不論是在正極、負極還是電解質上,礙於鎳、鈷、鋰礦床開採不足以滿足全球產業對電池的需求,以及先前「血鈷」、「妖鎳」、「去鋰化」,再加上中美角力與地緣政治影響,目前技術正朝著去貴金屬化與固態電池發展。

像是「基礎金屬」動力電池的技術發展如火如荼的展開,鋁電池、鈉電池、鎂電池等等,就是希望擺脫對鋰金屬的依賴。

電動車前景尚未明朗

不僅是技術方向尚未定案,已經面向市場的電動車也面臨技術分歧的議題。

根據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資料顯示近年全球車市如下:

全球車市銷量及成長率變化

全球車市銷量及成長率變化

2024年全球年銷9千萬輛汽車,電動車全年銷量約1,776萬輛(純電動車BEV與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EV),市售比達20%:

全球電動車市場近年銷量與成長率

全球電動車市場近年銷量與成長率

不過在純電動車BEV與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EV出現分歧:

全球電動車動力系統占比

全球電動車動力系統占比

電動車雖然成長幅度不如以往,但全球市佔已來到20%,不過在技術上卻又分成純電車(BEV)與混合動力車(HEV),至於誰會變成市場主流?各個研究機構也是預測分歧,論調主要分成BEV與HEV兩派(有興趣的讀者可自行搜尋,這邊僅放幾個表示之):

個人是傾向投HEV一票,因為HEV相對於電動車BEV,對現有整車結構改變不大,可延續燃油車產線、人才、技術等資源,且HEV根據速度與路況選擇最適合的動力輸出,降低整體的能源消耗。

HEV可讓市場、供應鏈、產業結構變動最小的情況下,完成低碳移動轉型。

被遺忘的豐田(Toyota)混合動力車

值得一提的是,若論混合動力車,日本豐田(Toyota)的混合動力車銷量沒有被歸類在電車市場的統計中。

以文章《汽車工業|豐田連五年稱霸車市,全球銷量超 1,080 萬輛,油電成主力》數據為例,豐田2024年賣出1080萬台車,其中混合動力車輛(HEV)占40.8%,意味著約莫銷售440萬輛混合動力車。

偏偏在許多探討電動車的報導與分析,都不會提及豐田的混合動力車,包括《2024年全球電動車主要市場概況》、《圖解全球電動車銷售排行榜!中國2關鍵壓倒性勝利,特斯拉2025沒力了?》也是,大家都只把焦點放在特斯拉跟比亞迪身上。

明明也是混合動力,英文縮寫也是HEV,這440萬銷量就被忽略不計,不知道是刻意忽視豐田的競爭力,抑或是因為豐田的混合動力車補充燃料方式是靠加油,而非充電,因此在許多統計資料中,被刻意排除在電車市場外。

低碳技術尚未成埃落定

看了這麼多對汽車產業的敘述,跟機車產業有什麼關係?

不論是國家的交通政策還是技術發展,通常會是「汽車優先」,世界各國包括台灣,多先以汽車產業為第一考量。全球化之下,不僅牽動龐大的上下游供應鏈,畢竟汽車有著「工業之母」的美名,技術密集與資本密集能帶動一個國家的整體工業技術力與經濟產值有所提升。

在這個大前提下,往往輪到機車的時候,已經是汽車政策優先實施後,抑或是汽車產業技術成熟、市場逐漸飽和,才開始向機車產業滲透。

因此,除了部分技術是由機車專屬的使用情境點出的技能樹之外,許多技術都是先由汽車產業發展,之後才向下滲透至機車產業,發展出專屬支線。從早期的內燃機,直到現在的煞車系統、車燈、儀表、各類感測器等等。

從汽車產業角度看技術與市場,會發現現在正處於「看似電動車暫時領先的混沌時期」,技術尚未定調,市場尚未接受,政策仍具爭議。

「人人有機會,各個沒把握」的時間點,可能純電車獲勝,可能PHEV變成主流,也可能低調的豐田HEV突然竄出,抑或者未來就是技術並存的市場樣貌。

既然全球汽車產業在新技術變革尚未有統一樣貌,機車亦是如此。

如有雷同,不一定是巧合的機車產業

機車產業的許多技術源自於汽車產業的下放,即便睿能(Gogoro)根據電動汽車的技術變種成換電式電動機車,跟目前電動汽車面臨的議題大相逕庭,卡在「動力技術未定」與「市場買不買單」的問題上。

單看近年機車市場在電車的銷量上,在2020年經歷高峰後逐漸滑落,至2024年又回到油電比9:1的低谷。從市場角度而言,消費者買單的意願有限。

睿能(Gogoro)為主導的換電電動車,雖是新能源市場的領頭羊,但近幾年的發展後繼無力,即便新能源機車的近年發展有後進者,但整個產業與市場正處於雷聲大、雨點小的觀望態勢。

就連光陽在經營權之爭後,策略也從先前的油電並行,將經營主軸重回油車基本盤。(延伸閱讀:光陽變天,新董事長柯俊斌會放棄電動車嗎?柯勝峯下台後還要做什麼?

動力技術上,機車產業與汽車產業相同,除了老生常談的電動車外,各車廠陸續嘗試不同的技術路線,像是三陽的氫燃料電池機車換電電動機車鋁電池PE3;PGO的油電機車等等。

既然台灣在新能源市場未見起色,為何車廠仍需早期投入資源去開發技術?甚至是投入市場?個人認為上市試水溫只是次要目標,主要目標是技術展示,告知其他同業與潛在合作夥伴說「我有這項技術!」,宣示意味濃厚。

累積技術底子的同時,也是在替未來的先機鋪路。畢竟等到技術或市場有大一統的局面時,從0起步就太晚了,到時候從0.6走到1,遠比從頭開始要快上許多。

機車產業往「減碳」方向走就對了

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所以電動機車是台灣機車產業未來的趨勢嗎?我不敢篤定,唯一敢打包票的是肯定往「減碳」的技術方向走,只要新能源能達到減碳甚至是零碳排,都可能是產業方向,甚至驅使政策轉向。

就算都是電動車,汽車在技術上也有分歧,BEV看似目前領先,PHEV未來也可能後來居上;即便都是電池,也有燃料電池、固態電池與鋰電池等技術方向,目前為主流的鋰電池,未來也可能被其他基本金屬電池取代。

搞不好繞一大圈,使用合成燃料的混合動力車反而成為最佳解,另一派的電動車,則因為無人駕駛需要全數位訊號控制,成為大力發展的技術方向也說不定。

百家爭鳴的技術方向未有定論,機車產業的未來前景仍是下落不明,現階段建議在「專注油車市場」的前提下,從自家技術延伸至不同動力源技術(油車、混合動力、純電),逐一循序突破,累績複數專利技術,恐是未知中求穩健的安全作法。


參考資料

  1. 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
  2. 2024年全球車市概況
  3. 2024年全球電動車主要市場概況
  4. 汽車工業|豐田連五年稱霸車市,全球銷量超 1,080 萬輛,油電成主力
  5. 圖解全球電動車銷售排行榜!中國2關鍵壓倒性勝利,特斯拉2025沒力了?
  6. Annual global light vehicle sales
  7. EV vs ICE growth, a gradual tale over
  8. BCG forecasts electrified vehicles to take half of global auto market by 2030; hybrids to dominate
  9. 光陽變天,新董事長柯俊斌會放棄電動車嗎?柯勝峯下台後還要做什麼?
  10. 三陽攜手工研院發展氫燃料電池機車 第一階段上路測試成功
  11. NX 1使用中油開發電池,SYM全新電動機車已開始路測!
  12. 全國首輛油電機車PGO 威力125 震撼上市
  13. 三陽2款新車「備戰電動機車浪潮」!少東:絕不把風險丟給大眾承擔

台灣機車市場相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atrick.Wong的沙龍
256會員
510內容數
一位在因緣際會之下,動了想去紐西蘭的念頭,卻陰錯陽差跑到澳洲打工度假的背包客。 脫離台灣世俗的期待,踏上打工度假的不歸路,第二人生正式在澳洲啟航。 如果人生很短,那青春就是短暫一瞬間,屬於你的第二人生,下一站在哪呢?還沒開始的理由,又是什麼呢? 歡迎來到我的澳洲故事館,分享我在澳洲的旅程故事。
Patrick.Wo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03
敝人在方格子推出第二號數位商品-三陽PM生涯《台灣機車市場統計數據包》已於2/27正式上架拉! 統計數據的本身無價,產業觀點可以免費看筆者文章,因此讀者買的是:站在前人積累的統計數據與觀點上,迅速掌握台灣機車市場的產業概況與市場輪廓。並根據自身使用情境,進行數據的更新、分析與應用。
Thumbnail
2025/03/03
敝人在方格子推出第二號數位商品-三陽PM生涯《台灣機車市場統計數據包》已於2/27正式上架拉! 統計數據的本身無價,產業觀點可以免費看筆者文章,因此讀者買的是:站在前人積累的統計數據與觀點上,迅速掌握台灣機車市場的產業概況與市場輪廓。並根據自身使用情境,進行數據的更新、分析與應用。
Thumbnail
2025/02/07
已經離開台灣機車產業兩年,對該產業的關注度沒有以往積極,因此本次「2024預測方式與數據回顧」為最後一次檢討,而且不再修正預測參數。 純粹用個人關注台灣總經與機車產業的Sense作簡單預估:2025年機車掛牌總數落在60–68萬。
Thumbnail
2025/02/07
已經離開台灣機車產業兩年,對該產業的關注度沒有以往積極,因此本次「2024預測方式與數據回顧」為最後一次檢討,而且不再修正預測參數。 純粹用個人關注台灣總經與機車產業的Sense作簡單預估:2025年機車掛牌總數落在60–68萬。
Thumbnail
2024/08/14
台灣機車市場2024年新車掛牌數預測:掛牌數落在79~84萬,普通重型落在74.7~79.7萬。油電比為92.7:7.3,油車落在69~74萬,電車落在5.4~5.8萬。
Thumbnail
2024/08/14
台灣機車市場2024年新車掛牌數預測:掛牌數落在79~84萬,普通重型落在74.7~79.7萬。油電比為92.7:7.3,油車落在69~74萬,電車落在5.4~5.8萬。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電動車:驅動未來的綠色革命 近年來,電動車正在掀起一場汽車產業的綠色革命。隨著環保意識的提升和技術的進步,電動車正迅速從小眾產品走向主流市場。讓我們深入探討電動車的現況、未來發展趨勢,以及它可能帶來的影響。 當前趨勢 電動車市場正呈現爆發式增長。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
Thumbnail
電動車:驅動未來的綠色革命 近年來,電動車正在掀起一場汽車產業的綠色革命。隨著環保意識的提升和技術的進步,電動車正迅速從小眾產品走向主流市場。讓我們深入探討電動車的現況、未來發展趨勢,以及它可能帶來的影響。 當前趨勢 電動車市場正呈現爆發式增長。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
Thumbnail
全球永續意識抬頭,推行電動車逐漸成為各國施政的默契。 歐盟曾在2021年提出將在2025年禁售燃油車與PHEV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然而歷經新冠疫情與經濟起伏的耗損,近期竟紛紛傳出「延期」與「降低電動車普及目標百分比」。這不禁讓人懷疑:電動車還是一門好生意嗎?
Thumbnail
全球永續意識抬頭,推行電動車逐漸成為各國施政的默契。 歐盟曾在2021年提出將在2025年禁售燃油車與PHEV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然而歷經新冠疫情與經濟起伏的耗損,近期竟紛紛傳出「延期」與「降低電動車普及目標百分比」。這不禁讓人懷疑:電動車還是一門好生意嗎?
Thumbnail
智慧輪其實不太算是一種狂想,它實際上是個反覆推出,但又屢屢遭市場淘汰的商品。但也許一次正確的市場定位,就能讓智慧輪起死回生;如同電動車一般,僅是在等待一個成熟的時機點。 智慧輪是泛指將馬達、控制器及電池全部整合於車輪中的產品,是一體式(All in one,AIO)的設計概念,定位應當如同電腦業界
Thumbnail
智慧輪其實不太算是一種狂想,它實際上是個反覆推出,但又屢屢遭市場淘汰的商品。但也許一次正確的市場定位,就能讓智慧輪起死回生;如同電動車一般,僅是在等待一個成熟的時機點。 智慧輪是泛指將馬達、控制器及電池全部整合於車輪中的產品,是一體式(All in one,AIO)的設計概念,定位應當如同電腦業界
Thumbnail
在追求永續環境的今日,電動車被視為解決城市污染和減少碳排放的關鍵。然而,電動車普及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個顯著的挑戰:如何有效提高電動車的使用便利性和續航里程。來自未來的解決方案——「能線通途」EnerPath,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創新的答案。
Thumbnail
在追求永續環境的今日,電動車被視為解決城市污染和減少碳排放的關鍵。然而,電動車普及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個顯著的挑戰:如何有效提高電動車的使用便利性和續航里程。來自未來的解決方案——「能線通途」EnerPath,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創新的答案。
Thumbnail
特別標示年度,係因為隨科技技術的發展,現在的假,在未來可能成真。 發電機的假議題,並非僅針對電動輔助自行車,而是所有的電動載具加裝發電機,其實都很容易不切實際。但不能全盤否定,至少筆者在部分的電動車上有看到正確且巧妙的使用實例;如下圖所示,是利用車子運行時會遇到的額外動能來進行充電,而非直接耦合車
Thumbnail
特別標示年度,係因為隨科技技術的發展,現在的假,在未來可能成真。 發電機的假議題,並非僅針對電動輔助自行車,而是所有的電動載具加裝發電機,其實都很容易不切實際。但不能全盤否定,至少筆者在部分的電動車上有看到正確且巧妙的使用實例;如下圖所示,是利用車子運行時會遇到的額外動能來進行充電,而非直接耦合車
Thumbnail
特別標示年度,係因為隨科技技術的發展,現在的假,在未來可能成真。 不過電動輔助自行車要做到無鍊條這件事,之所以稱為假議題,並非是不切實際之類的問題;而是無鍊條已經實現了,做到了,完成了,所以廠商在提出來就是假議題了。 完成無鏈條化的電動輔助自行車,是採用輪轂馬達的系統,而非中置馬達。中置馬達的動
Thumbnail
特別標示年度,係因為隨科技技術的發展,現在的假,在未來可能成真。 不過電動輔助自行車要做到無鍊條這件事,之所以稱為假議題,並非是不切實際之類的問題;而是無鍊條已經實現了,做到了,完成了,所以廠商在提出來就是假議題了。 完成無鏈條化的電動輔助自行車,是採用輪轂馬達的系統,而非中置馬達。中置馬達的動
Thumbnail
歐美當初推動電動車產業,無疑是站在環保的道德至高點上,希望透過這樣的產業變革,重新洗牌全球汽車市場。他們期望透過先發制人的戰略布局和專利佈局,於領先科技對全球產業創造下一波的收割機會。然而,幾個關鍵因素讓他們開始重新考慮這個計畫的可行性。
Thumbnail
歐美當初推動電動車產業,無疑是站在環保的道德至高點上,希望透過這樣的產業變革,重新洗牌全球汽車市場。他們期望透過先發制人的戰略布局和專利佈局,於領先科技對全球產業創造下一波的收割機會。然而,幾個關鍵因素讓他們開始重新考慮這個計畫的可行性。
Thumbnail
"自駕車是AI計畫之母"這句話是沒錯的 所以我們才會先賺到電動車想像期財富再來才換AI產業想像期財富 蘋果自駕車確定失敗後,也只是在2020~2025年群雄割據過程的品牌淘汰賽,誰被淘汰跟誰繼續在市場就是2025年後的下一個電動車競爭主角 這個我們在2020年說明過了,就不在多說 蘋
Thumbnail
"自駕車是AI計畫之母"這句話是沒錯的 所以我們才會先賺到電動車想像期財富再來才換AI產業想像期財富 蘋果自駕車確定失敗後,也只是在2020~2025年群雄割據過程的品牌淘汰賽,誰被淘汰跟誰繼續在市場就是2025年後的下一個電動車競爭主角 這個我們在2020年說明過了,就不在多說 蘋
Thumbnail
中置馬達作為目前電動自行車的主流,但筆者的直覺卻對這項產品不甚喜愛。一開始筆者只是單就自行車的造型來看,中置馬達就是硬是擠了一大坨東西在車架的下方,實在有礙觀瞻。當然輪轂馬達也是甚為突兀,但剛好變速飛輪的發展越來越多段,面積也就越來越大,擋住了裝在後輪的輪轂馬達,使得後驅的輪轂馬達開始不那麼難看,也
Thumbnail
中置馬達作為目前電動自行車的主流,但筆者的直覺卻對這項產品不甚喜愛。一開始筆者只是單就自行車的造型來看,中置馬達就是硬是擠了一大坨東西在車架的下方,實在有礙觀瞻。當然輪轂馬達也是甚為突兀,但剛好變速飛輪的發展越來越多段,面積也就越來越大,擋住了裝在後輪的輪轂馬達,使得後驅的輪轂馬達開始不那麼難看,也
Thumbnail
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許多國家對於綠色能源及綠色交通提供了更多補助與支持。除了環保議題受到重視之外,隨著大家生活方式改變,健康生活也是關心的議題之一。 因此,具有健康、省力、輕便、免駕照等優勢的電動自行車,成為現今綠色交通與健康生活中的新趨勢之一。
Thumbnail
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許多國家對於綠色能源及綠色交通提供了更多補助與支持。除了環保議題受到重視之外,隨著大家生活方式改變,健康生活也是關心的議題之一。 因此,具有健康、省力、輕便、免駕照等優勢的電動自行車,成為現今綠色交通與健康生活中的新趨勢之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