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5|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夠好玩的溫尼考特 10】今天還能有「已讀不回」的空間嗎?──從「不溝通」的需要與尊重,談創傷與隔離

如果真的要你選,你會選擇被「已讀不回」,還是被「不讀不回」呢?

在網絡通訊世代,我看不少作為發訊者的人,都情願被收訊者「不讀不回」,這樣還可以騙自己說對方在忙、沒有空看訊息。這在於「已讀不回」讓人感到被故意忽略,彷彿自己不太重要。

另一方面,作為收訊者的一方如果不想回覆,他們也會傾向於不點開訊息,即「不讀不回」,他們想像對方就不會看到自己「已讀」,讓自己繼續隱身於螢幕背後。

(當然,對一些純粹告知性訊息,發訊者大多認為「已讀不回」表示對方已收到,這比「不讀不回」來得好。而收訊者能自在地做出「已讀不回」行為的,大概是由於十分信任彼此,知道對方不會因此怪責自己;另一端則是毫不在意對方觀感,也不介意對方怎樣看待自己。)

這樣看來,「不讀不回」似乎在今天的網路社交文化中佔有一個獨特的位置,這背後透露出某種未探明的潛意識想法或情感(佛洛伊德式的),或者說,映照出一種自我原始的對於環境或他人的關係需要(溫尼考特式的)。

記得在今年稍早的時間,我的住屋處出現一些狀況,由於白天都在工作,跟水電師傅不好喬時間,加上生活與睡眠都被影響到,我便在社交平臺發了一些牢騷。一些朋友看到動態後前來關心,我也大概說明一下情況。然而幾天過去,問題還未解決,這時候朋友再次前來關心時,我發現自己開始變得不想說,只回了些「說來話長,處理好再說」之類的話,並逐漸變成已讀不回,不讀不回。

後來我為此事作自我分析:這絕非因為我跟他們不好,也未必跟我因為很信任他們而放任「不回覆」的自己有關,也許,只是我不想溝通,而這個「不想」就是一個我「所想的需要」──今天世界上,許多人不也有著「不溝通」的需要?

「不想說」作為一種溝通

相信每一個人都嘗試過去安慰失意的朋友,人們很常遇到的是一位「不想說」的朋友,他可能會告訴你「我現在不想說」。這時候要怎麼辦呢?有人表示尊重,但有人則覺得更擔心,擔心話要說出來、事情悶在心裡不好。因此,往往出於善意,我們會強迫朋友說!──強迫對方「已讀」還得「回覆」。

然而,去強迫一個沒有意願說的人去說,就像強迫沒有動機去諮商個案前來一樣,效果大概都好不到哪裡去。

相反,如果人們能夠按捺住善意背後的焦慮與好奇心,也許我們會聽到說出「我不想說」的人的玄外之音:其實他還撐得住,只是有點累,而且他其實已經「說」了!

事實上,真正讓人擔心的,是那些連這句話都說不出來的,甚至什麼都不說地沉默,你也不知道他想怎樣,而且是他也不知道自己想怎樣的那位朋友。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