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批評停不下來?為何我們對「負面評論」上癮

查而思-avatar-img
發佈於微壓力微習慣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引言:你真的在變好,還是只是「批評成癮」?


你有沒有發現,當你犯了一個小錯,腦海裡立刻響起:「怎麼這麼蠢?」、「我就是不夠好!」、「早知道我應該…」這類話語?甚至,有時候事情根本還沒發生,你就開始預設:「這一定會搞砸。」

本來,你以為這只是嚴格要求自己,但久而久之,這種負面聲音變成了一種習慣,甚至上癮。即使它讓你難受,卻又戒不掉,彷彿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自己不犯錯、不鬆懈。

但,這真的對你有幫助嗎?還是只是在消耗你的能量?

為什麼我們會對自我批評上癮?這背後其實有一套心理機制。

raw-image

1. 為何我們會對自我批評上癮?

(1)錯把「負面評論」當成成長的捷徑

有些人認為:「我越嚴格要求自己,就會進步得越快。」於是,他們習慣用最嚴厲的語言對待自己,例如:

  • 「我怎麼這麼差?」
  • 「別人都做得到,只有我做不好!」
  • 「如果我不批評自己,就會變懶惰。」


這種想法來自一種錯誤的信念——覺得越痛苦就越有進步。但事實上,過度的自我批評不會讓你更優秀,反而會讓你更加焦慮,甚至不敢嘗試新挑戰,因為你害怕失敗後的那場「內心折磨」。


(2)內心的「假安全感」:先批評自己,別人就傷不了我

有時候,自我批評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讓我們在面對外界評價時,能夠降低受傷的感覺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情境?

  • 在別人批評你之前,你先貶低自己,這樣即使對方真的說了什麼,你也不會太難受。
  • 你害怕失敗,所以提前告訴自己「我一定做不好」,這樣結果真的不理想時,至少不會太失望。


這種「先打自己一巴掌」的心態,讓你感覺掌控了一切,但也讓你越來越不敢冒險,越來越害怕犯錯。


(3)大腦的「習慣迴路」:負面思考變成自動模式

如果長期習慣自我批評,你的大腦會自動建立一條**「負面回饋神經迴路」**,讓你不經思考就進入「批評模式」。

這有點像開車時,你已經習慣了某條路線,即使知道有更好的捷徑,你還是下意識地走原來的路。當自我批評變成習慣,你的第一反應永遠是責備自己,而不是尋找解決方案。

這也是為什麼即使你知道負面思考對自己沒有幫助,但一旦犯錯,還是忍不住開啟「自我貶低模式」


(4)錯把「痛苦」當作努力的證明

許多人從小被灌輸「成功來自努力」,但他們誤解了努力的真正含義。

「努力」不等於「讓自己痛苦」。


當你對自己越嚴苛,內心的疲憊感也越強烈,而這種疲憊可能讓你產生「我真的很努力」的錯覺。

但這樣的努力真的有效嗎?還是它只是讓你消耗更多精力,卻沒有真正前進?


2. 如何擺脫自我批評的惡性循環?

✅ 1. 覺察你的內心語言:轉換對話方式


當你察覺自己開始批評時,試試這樣轉換語言:

  • 「我怎麼這麼笨?」 → 「這次沒做好,但我可以學到什麼?」
  • 「我就是個失敗者。」 → 「我今天遇到困難了,但這不代表我永遠不行。」

關鍵不是否定問題,而是用更有建設性的方式面對自己。


✅ 2. 問自己:「這句話真的有幫助嗎?」


當你陷入自我批評時,試著停下來,問自己:

👉 「這句話能讓我進步嗎?」

👉 「這樣批評自己,真的能幫助我更快解決問題嗎?」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你只是在消耗自己,而不是讓自己變得更好。


✅ 3. 練習「溫柔但誠實」的自我對話


許多人害怕停止自我批評,因為擔心自己會變得懶散、沒有動力。但事實上,你可以既誠實又溫柔地對待自己,例如:

🚫 不要說:「你怎麼這麼沒用?」

改成:「這次沒做好,但我知道下一次該注意什麼。」

這種改變不會讓你變得懶散,反而能幫助你真正進步。


✅ 4. 停止與別人比較,回到自己的步調


很多時候,自我批評的來源來自「比較心態」。當你看到別人成功,你會忍不住想:「為什麼他們都做得到,而我不行?」

但請記住,每個人的成長速度不同,你唯一要比較的對象是昨天的自己

與其陷入「我不如別人」的內耗,不如問自己:「我可以做什麼來讓自己變得更好?」


結語:別再讓自我批評成為你的絆腳石


你無法完全消除負面想法,但你可以選擇不讓它們控制你。

遇到困難時,問自己:這是一個讓我變強的機會,還是只是在消耗我的能量?


如果是後者,那麼你該學會放下,而不是繼續讓自己內耗。

🔹 與其批評自己,不如學會理解自己。

🔹 與其陷入內耗,不如專注於成長。

🔹 與其害怕失敗,不如勇敢邁出下一步!


停止無意義的自我批評,轉而培養真正能讓你變好的思維模式,你會發現自己走得更輕盈、更穩健,也更有力量!

avatar-img
13會員
208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刻意微挑戰 的其他內容
往往我們並不是沒有想法,而是習慣了逃避自己的觀點。為了不引起爭議、不讓自己陷入選擇焦慮,我們選擇附和別人、轉移話題、說話模糊,或是拖延決定。但迴避不會讓問題消失,只會讓我們越來越不確定自己的聲音。試著問自己:「這真的是我內心的想法,還是我只是習慣了順從?」找到自己的觀點,才是讓自己真正自由的開始。
有沒有過這種感覺?別人心情不好,你也跟著低落;收到批評,整天悶悶不樂;答應請求後才後悔,但又不好意思拒絕。這些問題,說到底是情緒邊界不夠清楚,讓我們容易陷入內耗。本篇文章分享五個最常見的情緒困擾,幫助你認清哪些情緒是自己的,哪些不該揹在身上。學會守住界線,才能在人際關係中游刃有餘,不讓情緒綁架自己!
職場的不確定性讓人焦慮,因為我們害怕變動、無法掌控結果,結果信任感下降、溝通變得混亂,讓人開始推卸責任、壓力倍增。當不確定感蔓延,團隊就會變得各自為政,向心力也逐漸瓦解。其實不確定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資訊不透明、缺乏溝通,讓大家只能靠猜測行動。讓關係更透明、資訊更清楚,才能讓團隊在變化中依然穩健前行。
在職場上,最讓人焦慮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猜不透別人在想什麼」。當主管的態度不明確、同事的意見模糊、標準說不清、決策沒解釋,團隊就會陷入無止境的猜測與內耗。透明的情緒、觀點、期待和決策,才能讓團隊建立真正的信任與安全感。別讓不透明的溝通成為職場裡最大的心理壓力,說清楚、講明白,才能讓合作更順暢!
工作上,不是你說了,對方就能理解。如果你的表情、話語、標準或決策不夠透明,團隊只能靠猜的,結果往往是誤解、不信任、甚至白忙一場!情感透明讓對方知道你的真實感受,觀點透明確保你的想法被正確接收,期待透明讓目標清晰,決策透明則減少不確定性。別讓溝通變成猜心遊戲,說得清楚、讓人理解,才能真正提升效率!
為什麼明明開了會,大家還是理解錯誤?為什麼做出來的成果,跟你的期待差很多?關鍵在於關係透明。好溝通不只是說話,而是讓對方理解你的思考與標準。掌握四個面向很重要:情感透明(別讓對方猜測你的情緒)、觀點透明(清楚表達你的立場)、期待透明(讓對方知道你在乎什麼)、決策透明(說明決策依據,讓團隊更信任)。
往往我們並不是沒有想法,而是習慣了逃避自己的觀點。為了不引起爭議、不讓自己陷入選擇焦慮,我們選擇附和別人、轉移話題、說話模糊,或是拖延決定。但迴避不會讓問題消失,只會讓我們越來越不確定自己的聲音。試著問自己:「這真的是我內心的想法,還是我只是習慣了順從?」找到自己的觀點,才是讓自己真正自由的開始。
有沒有過這種感覺?別人心情不好,你也跟著低落;收到批評,整天悶悶不樂;答應請求後才後悔,但又不好意思拒絕。這些問題,說到底是情緒邊界不夠清楚,讓我們容易陷入內耗。本篇文章分享五個最常見的情緒困擾,幫助你認清哪些情緒是自己的,哪些不該揹在身上。學會守住界線,才能在人際關係中游刃有餘,不讓情緒綁架自己!
職場的不確定性讓人焦慮,因為我們害怕變動、無法掌控結果,結果信任感下降、溝通變得混亂,讓人開始推卸責任、壓力倍增。當不確定感蔓延,團隊就會變得各自為政,向心力也逐漸瓦解。其實不確定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資訊不透明、缺乏溝通,讓大家只能靠猜測行動。讓關係更透明、資訊更清楚,才能讓團隊在變化中依然穩健前行。
在職場上,最讓人焦慮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猜不透別人在想什麼」。當主管的態度不明確、同事的意見模糊、標準說不清、決策沒解釋,團隊就會陷入無止境的猜測與內耗。透明的情緒、觀點、期待和決策,才能讓團隊建立真正的信任與安全感。別讓不透明的溝通成為職場裡最大的心理壓力,說清楚、講明白,才能讓合作更順暢!
工作上,不是你說了,對方就能理解。如果你的表情、話語、標準或決策不夠透明,團隊只能靠猜的,結果往往是誤解、不信任、甚至白忙一場!情感透明讓對方知道你的真實感受,觀點透明確保你的想法被正確接收,期待透明讓目標清晰,決策透明則減少不確定性。別讓溝通變成猜心遊戲,說得清楚、讓人理解,才能真正提升效率!
為什麼明明開了會,大家還是理解錯誤?為什麼做出來的成果,跟你的期待差很多?關鍵在於關係透明。好溝通不只是說話,而是讓對方理解你的思考與標準。掌握四個面向很重要:情感透明(別讓對方猜測你的情緒)、觀點透明(清楚表達你的立場)、期待透明(讓對方知道你在乎什麼)、決策透明(說明決策依據,讓團隊更信任)。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你要記得多愛自己一些!」第一次聽到這句話已經是20年前的話,現在想想還是覺得受用。 當時為什麼不當一回事呢? 好漢不提當年勇,只是一切莫再提。 -沒那麼嚴重吧! -我還年輕,還有很多資本 -愛自己,應該......先顧好眼前的事情 -聽起來有點軟弱 你呢?你有多愛自己一些嗎?
「你要記得多愛自己一些!」第一次聽到這句話已經是20年前的話,現在想想還是覺得受用。 當時為什麼不當一回事呢? 好漢不提當年勇,只是一切莫再提。 -沒那麼嚴重吧! -我還年輕,還有很多資本 -愛自己,應該......先顧好眼前的事情 -聽起來有點軟弱 你呢?你有多愛自己一些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面臨來自他人的無端批評和負面情緒,這些都會對我們的心情產生影響。透過反思與自我對話,我們可以學會專注於自我價值的提升,而不是依賴他人的評價來判斷自己。希望在未來能夠達到內心的平靜與成長。這是我與自我的對話,也是對情緒掌控的反思。
1. 不接受建設性的反饋: - 要從失敗中提高,必須有“反饋”,而且這種“反饋”一定要“對事不對人”。人的習慣思維總是指責“人”,如果自己做錯事,就指責自己。不管是對別人還是對自己,都不要因為一件事否定一個人。只有對事不對人,才能從錯誤中獲得教訓並改進。 2. 過於在意個人成敗:
我怎麼可能是錯的 前言 從有意識以來,我們就一直在建立"我"的形象,我的名字,我的職業,我的身份,我的觀念,我的想法……並且越來越重視”我"這個字的身後代表,也越來越確信我的想法是客觀且公正的,因為,我的立場客觀,我的看法公正……因此在聽到不同於自己的看法者,特別覺得難受,特別感到不可思議……。
Thumbnail
我們常常在做很多事遇到挫折,或發現同樣的事有人做得比我們好時,產生一種自我懷疑的心態,懷疑自己是否不具備這個能力或是不適合做這件事 自我懷疑其實是好的,因為這會讓我們知道自己還有不足的地方,但要小心的是,不要從自我懷疑陷入到自我否定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我們想要改變的原因,以及改變本身的中性。並提出了擺脫比較心態帶來的匱乏心態,以及接納自己的重要性。
Thumbnail
指責自我在精神分析裡也叫超我,目的是監督我們的行為。有些時候,「指責自我」真的很有幫助,讓人們有動力朝著目標前進。但當指責自我出現的頻率太高,指責的言辭也特別像人身攻擊時,指責自我的辱駡只會讓我們越來越內耗。想知道你的「指責自我」有沒有太過分,讓你對自我的認知都變得消極,甚至影響到你的生活?
Thumbnail
別把人生活得像待辦清單,每天都在滿足內在批判者的要求 -艾美.布魯納 內在時常會有一個聲音對我說,你要小心,還有很多你應該注意但你沒注意到的危險,不要粗心大意,不要太過自信,要是因為你的疏忽而發生意外,你會後悔一輩子的! 這種自我批判的聲音是否讓你感覺熟悉?讓你一直感覺到自己不夠好、不夠聰明,但
因為對自己嚴格要求高標準,覺得事情做好是應該的,比起讚美自己更喜歡找到缺點改進,要求自己沒有不對,甚至可因此獲得很好結果,只是很容易把這嚴格標準,也投射在別人身上。 會覺得對方怎麼做不到這點小事,這想法是把自己當主角,自我出發的對話,雙方當然不會感到愉悅。 學會不將自己的標準與價值觀,強加於
或許只是一個很一般的工作交代,但是就會落入一種深深的懷疑與自我認知問題,真的覺得自己好像很糟糕,但其實我都已經在做了,比你們說之前我就開始在做了,因為這些東西真的很亂。
Thumbnail
你時常掛在嘴邊的話是正面較多還是負面居多呢? 你對自己說的話, 會變成你潛意識認為的既定事實, 比如你認為自己不夠好, 你發生任何事情, 都會以自己不夠好的角度, 去看你周遭的人他們對你的評價。 但事實上他們沒有覺得你不夠好, 是你大腦的習慣是把人們對你的行為, 過度放大成你不夠好。
Thumbnail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面臨來自他人的無端批評和負面情緒,這些都會對我們的心情產生影響。透過反思與自我對話,我們可以學會專注於自我價值的提升,而不是依賴他人的評價來判斷自己。希望在未來能夠達到內心的平靜與成長。這是我與自我的對話,也是對情緒掌控的反思。
1. 不接受建設性的反饋: - 要從失敗中提高,必須有“反饋”,而且這種“反饋”一定要“對事不對人”。人的習慣思維總是指責“人”,如果自己做錯事,就指責自己。不管是對別人還是對自己,都不要因為一件事否定一個人。只有對事不對人,才能從錯誤中獲得教訓並改進。 2. 過於在意個人成敗:
我怎麼可能是錯的 前言 從有意識以來,我們就一直在建立"我"的形象,我的名字,我的職業,我的身份,我的觀念,我的想法……並且越來越重視”我"這個字的身後代表,也越來越確信我的想法是客觀且公正的,因為,我的立場客觀,我的看法公正……因此在聽到不同於自己的看法者,特別覺得難受,特別感到不可思議……。
Thumbnail
我們常常在做很多事遇到挫折,或發現同樣的事有人做得比我們好時,產生一種自我懷疑的心態,懷疑自己是否不具備這個能力或是不適合做這件事 自我懷疑其實是好的,因為這會讓我們知道自己還有不足的地方,但要小心的是,不要從自我懷疑陷入到自我否定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我們想要改變的原因,以及改變本身的中性。並提出了擺脫比較心態帶來的匱乏心態,以及接納自己的重要性。
Thumbnail
指責自我在精神分析裡也叫超我,目的是監督我們的行為。有些時候,「指責自我」真的很有幫助,讓人們有動力朝著目標前進。但當指責自我出現的頻率太高,指責的言辭也特別像人身攻擊時,指責自我的辱駡只會讓我們越來越內耗。想知道你的「指責自我」有沒有太過分,讓你對自我的認知都變得消極,甚至影響到你的生活?
Thumbnail
別把人生活得像待辦清單,每天都在滿足內在批判者的要求 -艾美.布魯納 內在時常會有一個聲音對我說,你要小心,還有很多你應該注意但你沒注意到的危險,不要粗心大意,不要太過自信,要是因為你的疏忽而發生意外,你會後悔一輩子的! 這種自我批判的聲音是否讓你感覺熟悉?讓你一直感覺到自己不夠好、不夠聰明,但
因為對自己嚴格要求高標準,覺得事情做好是應該的,比起讚美自己更喜歡找到缺點改進,要求自己沒有不對,甚至可因此獲得很好結果,只是很容易把這嚴格標準,也投射在別人身上。 會覺得對方怎麼做不到這點小事,這想法是把自己當主角,自我出發的對話,雙方當然不會感到愉悅。 學會不將自己的標準與價值觀,強加於
或許只是一個很一般的工作交代,但是就會落入一種深深的懷疑與自我認知問題,真的覺得自己好像很糟糕,但其實我都已經在做了,比你們說之前我就開始在做了,因為這些東西真的很亂。
Thumbnail
你時常掛在嘴邊的話是正面較多還是負面居多呢? 你對自己說的話, 會變成你潛意識認為的既定事實, 比如你認為自己不夠好, 你發生任何事情, 都會以自己不夠好的角度, 去看你周遭的人他們對你的評價。 但事實上他們沒有覺得你不夠好, 是你大腦的習慣是把人們對你的行為, 過度放大成你不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