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到脂肪總是令人聞之喪膽,反正能閃多遠就閃多遠;但這個想法並不能說是全對或是全錯。尤其是這段時間在閱讀不少營養相關書籍之後,深深覺得實驗室的研究跟醫學實務經驗的做法,有著許多不同甚至量方面的極大差距,那麼要說誰的話才是對的呢?撇開商機利益,其實實驗室的內容應該是比較實在的、只是要操作起來也挺不容易的就是了。
書本的第一章直接用許多了罕見的臨床實務,來說明介紹關於脂肪的存在,而這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過多的棕色脂肪也不是件好事」說到棕色脂肪的存在,其實並沒有在平常的討論中聽人說過,而在這本書裡的角色是一般來說嬰幼兒的棕色脂肪會比較多,可是由於會幫助燃燒熱量,所以若是小孩子一直胖不了(案例提到三歲時只有2.7公斤)身體是無法儲存糖分、哪怕其他激素都是正常也會造成生長遲緩,在這個少子化的世代或許也能當作另一個關注評估指標。
接下來的另一個內容也是值得關注的,也就是「脂肪的存在關係著生命」聽起來可能不是很懂在講什麼?內容是說當一個女生的體脂肪過低時,她的初經可能就會來的特別晚,而初經並沒有一個特別好的來臨時刻,只是如果過早(小二之前)或是過晚(國中畢業之後)對身體來說都不是好事,而根據研究指出「體脂率17%」才比較會引發初經,所以對於那些很早就投入體重控制、專項運動的學生運動員,長跑、跳水、體操項目等等,就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而另一個更需要注意的是要維持經期規律則大概是需要體脂在22%左右,若是長期保持過低也會引發不孕的可能性,因此若是以這個觀點切入的話,想要備孕的成年女子應該做的調整身體,是增加足夠的健康脂肪到一定的體脂率;至於過低的體脂率對於男性有影響嗎?也是有的,性慾低落、精子活動力減少甚至精蟲量也是如此,所以說要備孕的夫妻就一起去增加脂肪吧。
先前分享過的看不出有訓練痕跡的運動選手,其中一項是相撲,在書裡面有做了更多為什麼看上去高脂肪率的選手們卻沒有甚麼健康問題,是因為脂肪儲存位置是在皮下而不是內臟。每天設定只吃兩餐,平均一天攝取5000~7000大卡,靠的就是高強度訓練,而這樣的型態除了會將脂肪儲存在較為健康的地方,產生出來的脂肪還會分泌瘦素、製造脂聯素,等於善用運動跟飲食的話,大吃大喝產生的脂肪是利大於弊呢。
「醫生一點忙也幫不上!」這是書中的標題,其實個人很想說的是其他人也幫不上,教練也好、營養師也好,真正能讓自己跟脂肪共存或是善用它的,也就是只有當事人自己而已,與其花錢去找這些所謂專家尋求協助(很多人會說至少一開始可以少走彎路)其實還不如直接看這本書,然後開始做自己喜歡投入的運動,換句話說如果離開這些人就會復胖,那就代表這些人的存在也沒有太大意義,要是得一直仰賴的話則是證明自己的能耐不足,可是人都會是離開的,醫生或是專家也是會退休的,總不是希望自己活的比對方短命吧?
書本的第二章標題是「不是只有食物會害我們發胖」簡單說這就是那些會常聽到的「光是呼吸跟喝白開水就會胖」「都是家族遺傳,基因問題啦」這些說法的背後其實也是科學,只是被講的理所當然、情非得已;但其實真的需要注意的是「環境」像這樣的內容也大概只有實驗室會發現,有些病毒跟細菌是會促使脂肪形成的,對於一般人要怎麼預防這種的狀況發生?整體來說以腸胃健康而言,有著比較多的好菌跟多樣性的細菌,就不容易肥胖,因此在日常生活裡除了做好基本的清潔,要做的就是放進嘴巴的東西是不是對身體好的。
書中還有個案例算是搭配近幾年在台灣,特別關注塑化劑的部分,研究指出當事人常常攝取久放在塑膠盒裡,另外加熱的食品之後,脂肪的形成是顯著的;直到後來改成用玻璃容器裝食物之後,一切就變好許多,體重減少、活力增加。
「我是女人,所以我有脂肪」最後想要分享是關於脂肪在性別面前實在是非常的不平等,可是事實是如此除了接受,也就是找出合適也能接受的解決方式了,只是在那之前不妨先這樣想「脂肪是對身體有益的」像是罹患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低、脂肪屬性較好所以看起來會比另一半同齡同體重瘦等等,那麼就真的不需要去過度斤斤計較多那一點點的脂肪了。研究指出當運動卡路里在超過600大卡之後,女性的食欲會增加許多,因此若是相信數學跟科學的話,不妨可以把每次的運動做些紀錄、另外男女對於透過運動要達到目標的過程,男生容易大而化之、女生則是容易跟自己過不去,所以調整飲食內容之餘也要調整心態,凡事不是只有二分法、事情也沒有嚴重到一次的失誤或是放縱就無可挽回。
這是一本有很多實務經驗分享跟研究案例的書,要說很好看、很好閱讀肯定是不可能的;但誠如上一段說的,在科學面前就是看證據,然後透過身體力行的方式去學習如何跟脂肪共存、甚至善用脂肪。書本的後半段有些老生常談的行為模式、另外還有分享到隨著年紀增長、荷爾蒙分泌激素減少產生的身體變化跟因應方式等等,實在是非常推薦每個人都適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