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離職後的第一個月,心靈的放鬆與對未來的焦慮參半;
第二個月,充滿期待、每天都多采多姿地持續往前;
第三個月,我卻陷入了一種「散散的」失落狀態。
其實有點掙扎要不要分享這樣的不適狀態?會不會讓讀者更恐懼辭職?
而且,我目前還在嘗試,沒有完全走出這樣的心靈低潮。
但又想想,我確實很厭倦社群媒體上報喜不報憂的「偽.光鮮亮麗」。
寫作應該是真誠面對自己與讀者的過程。
對於自己,如果不在當下書寫,事後容易淡忘自己曾經在什麼泥淖中掙扎、抱持什麼樣的意念、又是怎麼走出低谷;
對於讀者,充分真實的資訊才可以讓人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斷。所以寫吧!
近一個月,我時常處在像是「長假隔天去上班」的那種狀態。
就是懶懶的,軟軟的,飄來飄去,定不下心做事。
沒有主管壓力、沒有外加deadline追趕,更讓人難以從這種狀態中脫身。
明明行事曆上安排的事情,都是自己曾經列下「喜歡的事」、「想達成的事」,但卻總在滑滑手機,又換個位置,滑滑手機。
算是遲來的懶散嗎?
在離職後第一、二個月,我每天都很豐富,check list總至少會勾起四五項,甚至更多。
那時常跟朋友說:「我現在整天都忙著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呢!」
多麼幸福的一句話。
只要是自己喜歡的事,好像很自然的,就會有動力去做,好像起床張開眼,就會想彈射去做。
結果發現,也不盡然。
那是為什麼呢?
目前我推究出兩個原因:
我已經有滿長一段時間,出於回歸專注在自己的生活,而不太滑FB、IG了。
那一直滑手機,都在看些什麼?
我觀察發現,自己時常下意識地來回點開三個app:line、messenger、gmail。
過一分鐘,又再重新接連點開。
這邊要補個背景:還在上班時,我就參考網路上對於專注力、戒斷社群媒體使用的建議,而把這些app的「紅點點」、訊息通知功能都關閉。因為這些訊息常常沒這麼緊急,安排自己有完整時間完成任務,再利用忙完的空閒來查看、回復就好。(這滿有效的,專注力頗有提昇!)
但到現在,本來為了提昇專注力的舉措,卻變成讓人不安的來源,掛心是否有訊息傳來,而會過度頻繁查看。
如果要求自己一段時間不要碰手機,把手機放在眼睛看不見的地方,心臟旁邊還會覺得「毛毛的」,好像有人在偷搔癢。
從這個行為,我看到自己因為生活中太少與人接觸,而有對社交的渴望。
我甚至會開始主動回復一些私人電子報,與作者聊聊天、表達感謝,或是樂於在一些line討論群組中講話(以前是全然的潛水仔)。
這也讓我注意到,原以為自己會喜歡能一人獨立完成的工作,但其實我很需要工作中「與人交流」的機會。
這件事其實滿不容易自己察覺的。
若不是有用政府的免費諮商方案與諮商師聊聊,我其實把這個不安感隱藏滿好的(畢竟已經有三個月的共處)。
在與諮商師討論職涯探索的過程,我一直滿冷靜的,但就在尾聲時談到最近的心情時,我忽然情緒湧上,哽咽落淚。
擔心自己對社會無用、擔心伴侶覺得自己整天待在家很廢、擔心自己浪費了過去的努力...這些心情,平常是不太想起來的。原來,它們一直都在。
把負面念頭壓抑著,也是很耗費RAM的,只是它在背景運作,我們沒有發現。
所以,一整天的自己不是無所事事啊!
讓自己不陷入負面情緒之中,維持穩定、正向的心情,本身就已是一種成就了。
僅只是「意識到不安感仍然存在」這件事,就讓我覺得滿安慰的。
其實,當初選擇離職的一個內在念頭,是想讓一直以來習慣穩定、每一步都是計畫好才「穩穩踩下去」的自己,擴展生命經驗與心志強度;透過把自己丟入「失重」狀態,訓練自己與不穩定共處,長出一顆彈性的心,再重新找回自己的重力來源。
也就是說,這只是我的成長課題必經的痛苦過程而已。
現在的我,會在每天的感恩日記上,寫下:謝謝自己又活過了這一天。
雖然,找到讓自己在離職後第三個月陷入失落狀態的兩個原因,但是,狀態沒有因此結束。
諮商師建議我把每日的check list項目縮減到一、兩項,留下最最最想做的一兩項就好。避免沒有全數完成的挫敗感,加重負面情緒堆積。
這個建議我認為是有幫助的!
儘管我沒有因此變成很高效率、高產值,每天具體做完的事情還是少少的,但是,我的心靈空間變寬了,我開始可以有更多的自我對話、內省(而不只是漫無目的滑手機,讓自己的注意力在不重要的訊息中跳躍)。
僅只是一週的時間,再回去與諮商師的對談中,他和我都感覺到自己狀態的變化。
這個與不安共存的戰役仍在持續,我會繼續走下去,若有新的進展再分享給大家。
歡迎送我一顆愛心或追蹤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