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思慢想》:Ch. 26 展望理論閱讀與翻譯

閱讀時間約 22 分鐘
前言:過去讀了Daniel Kahneman的經典著作 Thinking, Fast and Slow《快思慢想》)中譯版之後,總覺得自己理解不夠透徹,決定回去讀原文,在解讀的過程中嘗試透過自己的語言來理解,因此把自己最深受吸引的節展望理論的內容,試圖自己翻譯一次。在此分享自己的翻譯,希望與大家一起討論、學習這本經典名著的內容。如果有任何疑慮,都請告訴我喔,謝謝!
raw-image

我和特維斯基偶然發現白努利理論的核心問題,其實是因為知與不知的幸運組合。當時,特維斯基建議我讀他著作的一個章節,是關於金錢的心理效益,研究參與者如何在可能贏錢或輸錢的賭局中選擇。這些著名學者測量心理效益的方法是微調金額的改變量,且改變輛限縮在一美元之內。這就有些問題了。我們真的能假設人們是藉由微小的金錢差異評估賭局的嗎?如何看待幾毛錢的得與失,真的能幫助我們了解財富的心理計量學原理嗎?近期心理計量學理論趨勢認為,想要研究財富的主觀價值,就應該直接問財富本身的問題,而不是財富狀態改變的問題。當時我對效用理論的認識還不夠深入,尚能以旁觀者清而非當局者迷的角度思考這個理論,也因此感到困惑。

隔天特維斯基和我見面討論,我提出遇到的困難,當時腦中只有模糊的想法,稱不上發現。我滿心期待他澄清我的疑慮,解釋這困惑我已久的實驗究竟道理何在。但他完全沒這麼做─因為他立刻發現這項實驗與當代心理計量學的關聯。經濟學家馬可維茲(Harry Markowitz)曾提出一項理論,認為心理效益是和財富的改變而非狀態有關;馬可維茲後來也因對經濟學的貢獻獲頒諾貝爾獎。儘管此理論提出的25年來並沒有引起太多關注,但我們很快就確定,這正是我們理論該走的方向,應該把結果定義為損益,而非財富狀態。總之,我們對認知歷程的知識以及對決策理論的不了解,都讓我們的研究邁進一大步。

我們很快就知道自己剛克服嚴重的當局者迷盲點,原先的想法(亦即心理效益取決於財富狀態)此刻顯得錯誤又荒謬。我們不禁覺得好笑,連評估自己現在到底有多少錢,誤差都可能高達數萬美元。這也是為何我們無法從財富本身的效益,推論出小額變動如何影響認知。當你說不出為何先前始終無法看清事實,就表示你們的理論有了突破。不過,我們仍花了多年時間,探討以利得與損失的角度定義結果究竟含意為何。

效用理論認為,利得的心理效益是藉由比較兩種財富狀態的效益而來。舉例來說,假設你有一百萬,此時再得五百元產生的心理效益,就是「一百萬零五百元」的心理效益減去「一百萬」的心理效益。同理,假設你有一百萬零五百元,則損失五百元的負效益,就是這兩種財富狀態的心理效益之差。根據效用理論,利得與損失的心理效益只有正負之差。可是實際上,失去500元的負效益往往比得到500元的效益更深刻,效用理論卻無法呈現這項事實。這又是一個當局者迷盲點,沒人想過利得與損失可能有不同大小的心理效益,也就沒人去研究。利得與損失的差異並不重要,所以沒必要費神探究。

特維斯基和我當下並沒有發現,將焦點放在財富的改變開啟了新領域的探索。那時我們主要關注高低勝率賭局的差異,一天,特維斯基隨口問:「那賠率呢?」我們很快發現,當情況從贏錢轉為賠錢,原本的風險趨避傾向頓時轉為尋求風險。請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問題一:你選哪個?「確定得到900元」或「90%機率得到1000元」
問題二:你選哪個?「確定損失900元」或「90%機率損失1000元」

在問題一中你很可能會避開風險,多數人都是如此。確定得到900元的主觀價值,絕對比九成機率獲得1000元的主觀價值來的高。在這裡,風險趨避的預期符合白努利的理論。

現在來看看你第二題的選擇。如果你和多數人一樣,你應該會選擇賭一把。此時尋求風險背後的原理,和問題一的風險規避其實是一體兩面:確定失去900元的(負)效益,比九成機率失去1000元的還要高。確定的損失讓人避之唯恐不及,因此寧可冒險。稍後我們將看到,90%與100%造成的心理認知,也影響問題一中的風險規避與問題二中的風險尋求。

滿手壞牌時,人會轉而尋求風險。對於這點我們並不是第一個注意到的,但當局者盲點蓋過了一切。當時普及的理論無法解釋為何人對利得與損失的風險有不同感受,因此只能忽略這種差異。相較之下,因為我們決定以損益界定結果,便能聚焦探討這樣的差異。人對喜歡與厭惡的情況有截然不同的心態,這樣的發現很快有了重大突破:我們找到方法描述白努利選擇理論的核心錯誤。來看看以下兩個問題:

問題三:除了現有財產之外,你又得到了1000元。請接著選擇:「50%機率得到1000元」或「確定得到500元」
問題四:除了現有財產之外,你又得到了2000元。請接著選擇:「50%機率失去1000元」或「確定失去500元」

很明顯,以最後的財富狀態(白努利理論的關注重點)而言,這兩種情境沒有差別。你同樣可以選擇確定的結果或者賭一把,兩者的期望值相同:選擇確定結果,在兩題中都會比原本多出1500元;若選擇冒險,賭對你就能賺2000元,但也有同樣機率賭錯而只賺1000元。因此,以白努利理論看來,兩個問題應該會獲得一致的選擇。但回想你剛才的直覺反應,也許就能猜到其他人怎麼選。

在問題三中,大部分人都喜歡確定的結果。

在問題四中,大部分人都選擇冒險賭賭看。

人在這兩種情境下竟有不同偏好,這對白努利理論的核心觀點是個重大的反例。如果影響抉擇的唯一因素是財富的效益,那麼本質相同的兩個問題,應該會得到相同的選擇結果。兩種問法的差異,凸顯參考點是評估選項時的關鍵因素。在問題三,參考點比現有財富多了1000元;問題四的則是比現有財富多2000元。因此,雖然你最終都比原本多出1500元,但在問題三你是「得到」500元,在問題四卻是「失去」500元。很容易舉其他類似的例子很容易,例如前述安東尼和貝蒂的故事就有類似的結構。

回顧問題三與問題四,你有多注意到自己一開始多得了1000元與2000元?如果你和多數人一樣,答案幾乎都是否定的。確實,你沒有理由特別關注這筆額外的錢,因為這筆錢包含在參考點內,而人們往往忽略參考點。比起效用理論的學者,你知道某些他們不知道的選擇偏好:對風險的態度不會只因總資產多了幾千塊而改變(除非你真的非常窮)。你也知道自己對損益的心態並非來自對財富現狀的評估。你喜歡得到而討厭失去100元,並不是因為這筆錢改變了你的財富狀態,而是因為你就是喜歡贏錢、討厭輸錢─而且你幾乎能篤定地說自己更喜歡贏錢,遠勝過討厭輸錢的程度。

上述四個問題點出白努利理論的不足。白努利理論太過單純,缺乏比較的概念。該理論沒有考慮到的變項正是「參考點」,亦即衡量損益的初始基準。白努利理論只透過財富的狀態評估其效益,但在展望理論中還需要初始的參考點。因此展望理論比效用理論更複雜,但複雜在科學界並不是好事,除非能因此提出大量、嶄新(最好還要有趣)的預測,解釋現有理論說不通的地方。這就是我們當時的挑戰。

雖然當時特維斯基和我並沒有在研究心智的兩套系統,但現在我們清楚看到展望理論有三個重要的認知特色,對於評估財務結果舉足輕重,此外也是知覺、判斷與情緒之自動化處理歷程的特色。這三項特色應該被視為系統一的運作特徵。

  • 評估往往取決於中性的參考點,此參考點有時也稱為「適應水準」。你可以做個簡單的實驗來體會這個原理。準備三盆水,左邊是冰水,右邊是溫水,中間則是常溫水。將兩隻手分別浸入冰水與溫水,一分鐘後同時將雙手浸入中間的常溫水。這時你會發現,同樣的常溫水,一隻手感覺是熱的,另一隻手則覺得冷。而以財富結果來說,參考點通常是財務現狀,但也可以是期望得到的結果,或自認應得的待遇,例如同事獲得的升遷或獎金。若結果優於參考點就是利得,低於參考點則是損失。
  • 「敏感度遞減原理」不只適用於知覺,也適用於財富的改變。在漆黑的房間中打開微弱的燈相當顯眼,但若是在明亮的房間打開同樣一盞燈,可能幾乎不會引人注意。同理,900元與1000元的主觀差異遠遠小於100元與200元的差異。
  • 第三項原理是損失規避。同樣數量的得與失,損失的衝擊遠超過利得的滿足。正負向的期望或經驗產生的感受並不一致,這樣的差異具有演化基礎,因為若個體將威脅看得比機會更重大,才有比較高的機率生存與繁衍。

這三項原理大大影響評估結果的方式,可以圖(十)表示。如果替展望理論設計一面旗幟,上頭一定會有這張圖。這個函數圖形顯示損失與利得的心理價值,而損失與利得是展望理論中價值的依據,不同於白努利認為價值取決於財富狀態。圖形以中性參考點為中心,分為左右兩個獨立區域。注意到函數為明顯的S型,反映出「敏感度遞減原理」,也就是損失或利得越高,敏感度越低。最後,注意S曲線的兩側弧度並非對稱。函數的斜率在參考點附近陡變:損失引起的反應比相應之利得更強烈。這就是損失規避。

損失規避

生活中面臨的許多選擇,可能同時造成利得與失去:我們得在虧損的風險與獲利的機會之間,決定究竟要不要賭賭看。舉例來說,投資者要評估一間新創公司的發展潛力,律師衡量提出訴訟是否有勝算,戰場上的將軍思考是否發動攻擊,政治人物決定是否投入競選—這些人都面臨勝利或失敗的可能。以下舉一簡單的例子說明這種得失並存的情境,請觀察自己的反應:

問題五:這是一個擲銅板的賭局,如果數字面朝上,你就輸100元。如果人頭面朝上,你就贏150元。

這賭局吸引你嗎?你要賭嗎?

做決定時,你得衡量贏150元的心理效益與輸100元的衝擊。你感覺如何?雖然賭局的期望值明顯為正,贏的錢多於輸的錢,但你還是可能和多數人一樣不想參與這場賭局。拒絕賭局是系統二的決定,但影響此決定的關鍵,是系統一產生的情緒。對多數人來說,失去100元的恐懼比得到150元的希望更強烈。我們從許多類似的觀察中得到結論:失去的衝擊遠勝過利得的滿足,而且人們傾向規避損失。

想知道自己損失規避的程度,可以問問自己:得失的機率相同時,至少要多少獎金我才會願意承擔輸100元的風險?對許多人來說,這金額是200元左右,亦即損失的2倍。一直有許多研究設法估計「損失規避比率」,得到的數值通常落在1.5~2.5。這當然只是平均值,有些人比其他人更規避損失。金融市場中,專業的風險投資人更能容忍失去的風險,很可能是因為他們不會對每次波動產生情緒反應。當研究參與者被指示「像股票交易員般思考」,參與者規避損失的傾向便會降低,對損失的情緒反應(以生理反應為指標)也大大減少。

想知道自己對不同風險的損失規避比率,可以思考以下問題。不要管世俗眼光,不用試圖表現大膽或謹慎,只要關注可能的損失及相應獎金的主觀衝擊就好。

  • 在一個輸贏機率各半的賭局中,你有50%的機率可能輸掉10元。那麼,至少要多少獎金,才會讓你接受賭局?如果你的答案是10元,表示你既不尋求也不規避風險。如果答案少於10元,表示你傾向尋求風險。若答案多於10元,則表示你傾向規避風險。
  • 如果是一個投擲公正銅板的賭局,有一半的機率輸500元呢?你要多少獎金才會冒險?
  • 如果輸的錢是2000元呢?

回答時,你可能發現自己的損失規避係數隨賭金上升而增加,只是增加並不劇烈。當然,如果損失會帶來災難性結果或嚴重影響生活,一切賭局都免談。這種情況下,損失規避係數會很高,甚至可能高到無窮大—有些風險你絕不會承擔,無論獎金有多高。

 為了釐清一個常見誤解,請再看一次圖(十)。我在本章提出了兩個論點,有些人可能覺得互相矛盾:

  • 在混合賭局中,也就是得與失都可能出現的情況下,損失規避占上風,讓人極度規避風險。
  • 如果無論如何都會失去,則確定的損失和可能的更大損失相比,敏感度遞減原理讓人寧可冒險。

這兩點並不衝突。得與失都有可能得情況下,失去的衝擊會是利得的兩倍,這點可從心理價值函數中,比較「利得」與「失去」的斜率看出。至於滿手爛牌時,價值函數的斜率隨損失增加而趨緩(此即敏感度遞減原理),引發冒險行為。相較於九成機率失去1000元的痛苦,確定失去900元的感受更強烈。上述兩點是展望理論的核心。

圖(十)顯示當利得轉為損失,心理價值函數的斜率急遽改變,因為即使潛在的損失相較於整體財富而言微不足道,損失規避的傾向還是非常強。那麼,對於財富狀態的心態,真的能解釋人們對微小風險的強烈規避嗎? 250多年來,白努利理論中的這個明顯瑕疵都沒有受到學界注意,顯然又是個當局者盲點。2000年,行為經濟學家馬修‧拉賓(Matthew Rabin)終於以數學證明,企圖以財富效用解釋損失規避既荒謬且註定失敗。這次,拉賓成功引起注意。拉賓的理論指出,拒絕一個有利、賭金又小的賭局,等同於賭金提高時犯下不理性的風險規避。舉例來說,拉賓注意到人們大多會拒絕以下賭局:50%機率輸100元,50%機率贏200元。

拉賓指出,根據效用理論,拒絕上述賭局的人也會拒絕以下賭局:50%機率失去200元,50%機率贏20000元。

但沒有任何腦袋清醒的人會拒絕第二個賭局!拉賓和經濟學家理查‧塞勒(Richard Thaler)寫了一篇慷慨激昂的文章證明這點,文中指出賭金更大的賭局「獲利期望值是9900元—而且你根本不可能輸超過200元。拒絕這種賭局的人,再差勁的律師都能替其主張精神異常。」

或許塞勒和拉賓被熱情沖昏了頭,甚至引用英國著名喜劇天團蒙提派森(Monty Python)的喜劇小品「死鸚鵡」作為文章總結。這部短劇中,氣惱的客人試圖退還一隻死鸚鵡給寵物店。店家不承認鸚鵡死了,於是客人用各種詞彙描述鸚鵡,最後憤而宣告「這根本是隻『前鸚鵡 (ex-parrot)』。」拉賓和塞勒引用這齣喜劇,說「經濟學家該承認預期效用理論是個『前假設』了。」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這句評論輕浮而傲慢。然而,以財富效用解釋對微小損失的心態,這樣的當局者盲點確實引人發噱。

展望理論的盲點

到目前為止,我都在稱讚展望理論的優點,批評理性模型與預期效用理論。現在該來點平衡報導了。

大部分經濟系畢業生都聽過展望理論與損失規避,但你很難在經濟學入門教科書的索引中找到這些詞彙。這樣的闕漏有時讓我感到痛心,不過事實上這很合理,因為「理性」在基本經濟學理論中是非常重要的基礎。假設理性行為人不會犯下愚蠢的錯誤,讓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比較容易解釋。理性的假設確實必要,一旦引入展望理論中的人性,亦即評估結果時並非理性、反而短視近利,就會讓這個假設站不住腳。

這些都是經濟學入門教科書不提展望理論的充分理由。掌握經濟學的基本概念,提供學生基礎的思考工具,但這些概念即使經過簡化,甚至對市場上的交易者做出理想的假設,還是很令人費解。因此,介紹這些假設之初就一邊提出質疑,會讓學生困惑甚至喪氣。總之,讓學生先掌握經濟學的基本工具相當合理。此外,展望理論以傳統理論的缺陷為基礎,但傳統理論的缺失和經濟學理論的預測沒什麼關連,這些理論的預測有時候非常精準,至少很多時候都相當接近真實狀況。然而,有時候傳統理論也會大大偏離現實:根據展望理論,行為人並不是依財富的前景與總體效益來選擇,而是受損益當下的情緒所影響。

討論白努利理論時,我強調是「當局者盲點」使這項瑕疵超過兩百年未受挑戰。不過,當然不是只有預期效用理論會有當局者盲點。展望理論也有自己的瑕疵,但當局者盲點使人們依然願意以展望理論取代預期效用理論。

 請思考展望理論的假設,也就是參考點(通常就是現狀)的價值是零。這個假設看起來很合理,但也導出一些不可思議的結論。仔細看看以下各種情境。不同的選擇會是如何呢?

A. 百萬分之一的機率贏得一百萬
B. 90%機率贏得12元,或者什麼也沒有
C. 90%機率贏得一百萬,或者什麼也沒有

三個賭局都可能讓你空手而歸,但對展望理論來說,空手而歸在三個情境下的價值相同。參考點本就一無所有,因此價值為零。這個敘述符合你的經驗嗎?顯然沒有。在前兩個情境中,空手而歸只是有點掃興,其價值為零很合理。相較之下,第三個情境中,沒拿到一百萬實在令人大失所望。贏得這麼大一筆錢的機率太高了,讓這筆錢頓時成為新的參考點,效果就像口頭的加薪承諾一樣讓你確信會發生。當你抱著這樣的期望卻空手而歸,就形同輸了一大筆錢。展望理論無法解釋這種情形,因為結果(在此即空手而歸)的價值不該只因發生機率低而改變,也不該因為另一個可能結果的價值很高就改變。簡單來說,展望理論無法解釋失望。但我們都會預期、也體驗過失望,如果否認失望的存在,就像我批評白努利理論時舉的反例一樣是個明顯的錯誤。

展望理論和預期效用理論也無法解釋後悔。兩個理論都假設人會分別獨立評估每個選項,最後選擇價值最高者。這樣的假設顯然是錯的,請看以下的例子。

問題六:你會選「90%機率贏得一百萬」或「確定得到50元」?
問題七:你會選「90%機率贏得一百萬」或「確定得到十五萬」?

若你都選擇90%的機率卻沒拿到一百萬,你在兩種情境中的痛苦程度會一樣嗎?沒贏到一百萬都讓人失望,但問題七的痛苦更強烈,因為你很清楚自己會後悔當初做了貪心的決定,一口回絕實實在在的十五萬。人對結果的感覺受到放棄的機會成本影響,這就是後悔。

許多經濟學與心理學家試圖以後悔和失望的情緒,提出各種決策理論。平心而論,這些理論的影響力都不及展望理論,背後的原因也許能帶來一些啟發。後悔和失望確實存在,做決定時也一定會將這些情緒納入考量。問題在於,後悔理論提不出夠多驚人的預測,無法讓其脫穎而出,而且展望理論也比較單純。展望理論也有複雜之處,但和預期效用理論相比是可接受的,因為展望理論確實能預測預期效用理論無法解釋的現象。

理論要獲得認可,需要的不只是更多、更符合現實的假設。理論對科學家而言就像一袋工具包,除非新工具真的很實用,否則科學家不會想費心背起更多工具。展望理論並非因為符合現實而獲得接受,而是因為展望理論能補強預期效用理論,特別是參考點與損失規避的概念。這些概念預測出來的結果都符合現實,因此複雜的代價是值得的。我們相當幸運。

聊聊展望理論

「強烈的損失規避,讓他拒絕掉大好機會。」

「她那麼有錢,對微小的損益不該有這種情緒反應。」

「他把損失看得比利得重兩倍,這並不奇怪。」

-----------------------------------------------------------------------------------

更多閱讀心得,歡迎參考

 《東西縱橫記藝:名畫真的超有戲!》閱讀心得:古代才子佳人,活靈活現在眼前!

《大風吹:台灣童年》閱讀心得:童年回憶與情感的交織

《沉思錄》閱讀心得:哲學家皇帝的6大智慧錦囊,一生受用

《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閱讀心得:把人生當事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藍海

《開箱台灣史:一本制霸中小學108課綱臺灣史學習內容!》立足臺灣,培養世界觀

《愛的藝術》閱讀心得:刻意練習,學會愛

《那一年,我在來頓》閱讀心得:歐洲交換與旅遊後的5個省思

《你說,寮國到底有什麼?》閱讀心得:生命的意義之一,就是尋找意義

【摘要練習】Djuna Barnes, Nightwood: Chapter 1, Bow Down (1)

【摘要練習】Djuna Barnes, Nightwood: Chapter 1, Bow Down (2)

【摘要練習】Djuna Barnes, Nightwood: Chapter 2, La Somnambule (1)

【摘要練習】Djuna Barnes, Nightwood: Chapter 2, La Somnambule (2)

【摘要練習】Djuna Barnes, Nightwood: Chapter 3, Nightwatch

【摘要練習】Djuna Barnes, Nightwood: Chapter 4, The Squatter

【摘要練習】Djuna Barnes, Nightwood: Chapter 5,Watchman, What of the Night 1

【摘要練習】Djuna Barnes, Nightwood: Watchman, What of the Night 2

【摘要練習】Djuna Barnes, Nightwood, Ch.6: "Where the Tree Falls"

【摘要練習】Djuna Barnes, Nightwood, Ch.7: Go Down, Matthew (1)

【摘要練習】Djuna Barnes, Nightwood, Ch.7: Go Down, Matthew (2)

【摘要練習】Djuna Barnes, Nightwood, Ch.7 (3) + Ch.8 The Possessed

【文獻摘要】流動的情感與權力:Nightwood中的文化與母性解讀

【談談心】你沒有失敗,這是潛伏學習

【談談心】唸心理系之前,你需要知道的5件事

【談談心】正面思考,戴上玫瑰色眼鏡,邁向幸福…嗎?

【談談心】親子關係中的課題分離:讓父母走下神壇,找到通往成熟的路

【工作坊】用心理學設計人生:自我 X 專注工作坊課程回顧與心得(上)

【工作坊】用心理學設計人生:自我 X 專注工作坊課程回顧與心得(下)

avatar-img
97會員
111內容數
📖旅行 X 生活省思 X 文化觀察 X 翻譯思考 💡生命是一場旅行,這裡將分享我的旅行攻略、生活省思、文化觀察,包括交換與省錢旅遊攻略、心理學與生活省思等,即將拓展至托福準備攻略,還請期待。 🩵相逢即是有緣,謝謝你聽我的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小芝女看天下 的其他內容
台大心理系葉素玲教授與其領導的EPA實驗室舉辦的「用心理學設計人生工作坊」行之有年,目的之一是將心理學的抽象知識,轉化為可以實際改善生活的行動。工作坊上半日啟發我們覺察內在動機,下半堂課我們探討專注的重要性,設計自己的心流體驗,讓內在動機發揮最強大的功能,最後透過正念,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質。
12月22日,我參加了台大心理系舉辦的「用心理學設計人生工作坊」。該工作坊行之有年,目的之一是將心理學的抽象知識,轉化為可以實際改善生活的行動。以下將分享工作坊上半日的筆記與心得,希望也能讓大家有所收穫,一起成長。透過這個活動,我發現原來我的熱情其實一直都在,卻被外界、也被缺乏自信的自己給淹沒,。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行百里者半九十。」很多事情一開始的困難,都有熱情撐腰,掩蓋一切辛勞。但隨著時間過去,我們不只習慣了挑戰,也習慣了熱情,這才終於看見現實,發現終點還那麼遠。小至習慣的養成,大至人生方向,幾乎都是如此。有時是因為人生觀念的轉變,也有時,就只是真的認清現實,發現自己的熱情只是三分鐘熱度。
即將迎來2024 下半年,回顧這前半年,很挫折地發現自己所有的嘗試彷彿都是徒勞。文學投稿、翻譯工作面試、僑委會海外交流計畫,或是國科會專案,幾乎通通都沒過。 但是,心理學給了我一套新的詮釋觀點。
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在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重視,正念(mindfulness)、心流 (flow)等概念也從學術領域逐漸融入許多人的日常生活。今天,我們不從學術領域的角度來討論,單純透過活中的小插曲,來分享自己最近對於快樂的感悟。
台大心理系葉素玲教授與其領導的EPA實驗室舉辦的「用心理學設計人生工作坊」行之有年,目的之一是將心理學的抽象知識,轉化為可以實際改善生活的行動。工作坊上半日啟發我們覺察內在動機,下半堂課我們探討專注的重要性,設計自己的心流體驗,讓內在動機發揮最強大的功能,最後透過正念,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質。
12月22日,我參加了台大心理系舉辦的「用心理學設計人生工作坊」。該工作坊行之有年,目的之一是將心理學的抽象知識,轉化為可以實際改善生活的行動。以下將分享工作坊上半日的筆記與心得,希望也能讓大家有所收穫,一起成長。透過這個活動,我發現原來我的熱情其實一直都在,卻被外界、也被缺乏自信的自己給淹沒,。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行百里者半九十。」很多事情一開始的困難,都有熱情撐腰,掩蓋一切辛勞。但隨著時間過去,我們不只習慣了挑戰,也習慣了熱情,這才終於看見現實,發現終點還那麼遠。小至習慣的養成,大至人生方向,幾乎都是如此。有時是因為人生觀念的轉變,也有時,就只是真的認清現實,發現自己的熱情只是三分鐘熱度。
即將迎來2024 下半年,回顧這前半年,很挫折地發現自己所有的嘗試彷彿都是徒勞。文學投稿、翻譯工作面試、僑委會海外交流計畫,或是國科會專案,幾乎通通都沒過。 但是,心理學給了我一套新的詮釋觀點。
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在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重視,正念(mindfulness)、心流 (flow)等概念也從學術領域逐漸融入許多人的日常生活。今天,我們不從學術領域的角度來討論,單純透過活中的小插曲,來分享自己最近對於快樂的感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本書分享如何擅於思考、訓練思考能力,以面對生活中各項問題與挑戰,並依序以四大思考力論述:獨立思考、邏輯思考、換位思考、創意思考,並於最後的「修煉思考」章節中,融合書中提及的各項思考能力,統整提出提升思考的三個方法、以及如何解決思考三大障礙,幫助思考更上一層樓。
「想像與現實的一個巨大差別是,想像可以瞬間完成,可超越時空;現實中卻有時間和空間,從念頭的發起到完成需要過程。它越重要,就越需要漫長的過程」
Thumbnail
這篇文章可以快速地幫助讀者了解以我為視野所提列的書中關於大腦在學習方面的重點,或是我認為有意義的知識點。某些重點是來自於書末的註釋。我會按照我自己的方式分類。 讀者可以花比較少的時間了解關於學習的一些重點。個人覺得只要是有學習需求(學生、考試、自學),這篇整理應該會有點幫助。喜歡的話請點愛心謝謝!
Thumbnail
在探討人類認知的領域中,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的開創性作品《快思慢想》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思維運作的複雜機制。卡尼曼這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巧妙地解析了支配我們決策過程的兩種基本思維模式:系統1和系統2。 系統1:直覺的大師 系統1是我們直覺思維的大
Thumbnail
這幾年很喜歡閱讀一些關於「後設」的書籍,例如學習如何學習、如何閱讀、如何體驗生命等等,我覺得這些書能夠幫助我把自己歸零,重新檢視長久以來靠著自身經驗和直覺慣性建立的行為模式,這往往讓我更加認識自己,並且懂得放下一些無意義的堅持,用更好的方法來做各種事。
Thumbnail
這本書跟以往我們閱讀的書不太一樣,它是模擬課堂上老師(作者本人)與兩位學生對話方式,設計出10堂課程10個主題,藉由三人的對話,帶領讀者進行腦力激盪的過程,以自然輕鬆方式學會如何刻意慢慢思考。我覺得也可以說是現代人類必學的一項武功:慢思術。
Thumbnail
─改變人類對決策/判斷理解的劃時代研究 謹以此篇文章致敬 當代心理學巨擘 Daniel Kahneman與他的傑出貢獻。
Thumbnail
今年春節看了幾本書,有的文字對我來說讀起來生硬,就花長一點時間分章閱讀,有的則容易入口,不出一天就可以讀完。因為期待自己讀的書可以用在生活上,即便是一個、二個觀念或方法都好,所以趁著剛讀完,最是有感時,給自己做點書寫,寫下關於此書的學習點。今天先分享這本書:
Thumbnail
慢思術透過師生對話,提問的方式展開關於思考的探討,激發大腦的思維,在閱讀的同時產生讀者對自己思維方式的反思。透過確認偏誤、樣本規模等方式,引導讀者思考不同的可能性。
Thumbnail
【書名】慢思術 【作者】植原 亮 【出版社】平安文化\皇冠文化 【頁數】255頁 如果以書名來看的話, 我很有可能會覺得對自己有點難度, 畢竟我是一個感受型的人, 感覺永遠都比思考跑第一。 不過為了突破自己舒適圈的框架, 決定從這本書中來學習什麼叫做「慢思術」。 封面這行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本書分享如何擅於思考、訓練思考能力,以面對生活中各項問題與挑戰,並依序以四大思考力論述:獨立思考、邏輯思考、換位思考、創意思考,並於最後的「修煉思考」章節中,融合書中提及的各項思考能力,統整提出提升思考的三個方法、以及如何解決思考三大障礙,幫助思考更上一層樓。
「想像與現實的一個巨大差別是,想像可以瞬間完成,可超越時空;現實中卻有時間和空間,從念頭的發起到完成需要過程。它越重要,就越需要漫長的過程」
Thumbnail
這篇文章可以快速地幫助讀者了解以我為視野所提列的書中關於大腦在學習方面的重點,或是我認為有意義的知識點。某些重點是來自於書末的註釋。我會按照我自己的方式分類。 讀者可以花比較少的時間了解關於學習的一些重點。個人覺得只要是有學習需求(學生、考試、自學),這篇整理應該會有點幫助。喜歡的話請點愛心謝謝!
Thumbnail
在探討人類認知的領域中,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的開創性作品《快思慢想》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思維運作的複雜機制。卡尼曼這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巧妙地解析了支配我們決策過程的兩種基本思維模式:系統1和系統2。 系統1:直覺的大師 系統1是我們直覺思維的大
Thumbnail
這幾年很喜歡閱讀一些關於「後設」的書籍,例如學習如何學習、如何閱讀、如何體驗生命等等,我覺得這些書能夠幫助我把自己歸零,重新檢視長久以來靠著自身經驗和直覺慣性建立的行為模式,這往往讓我更加認識自己,並且懂得放下一些無意義的堅持,用更好的方法來做各種事。
Thumbnail
這本書跟以往我們閱讀的書不太一樣,它是模擬課堂上老師(作者本人)與兩位學生對話方式,設計出10堂課程10個主題,藉由三人的對話,帶領讀者進行腦力激盪的過程,以自然輕鬆方式學會如何刻意慢慢思考。我覺得也可以說是現代人類必學的一項武功:慢思術。
Thumbnail
─改變人類對決策/判斷理解的劃時代研究 謹以此篇文章致敬 當代心理學巨擘 Daniel Kahneman與他的傑出貢獻。
Thumbnail
今年春節看了幾本書,有的文字對我來說讀起來生硬,就花長一點時間分章閱讀,有的則容易入口,不出一天就可以讀完。因為期待自己讀的書可以用在生活上,即便是一個、二個觀念或方法都好,所以趁著剛讀完,最是有感時,給自己做點書寫,寫下關於此書的學習點。今天先分享這本書:
Thumbnail
慢思術透過師生對話,提問的方式展開關於思考的探討,激發大腦的思維,在閱讀的同時產生讀者對自己思維方式的反思。透過確認偏誤、樣本規模等方式,引導讀者思考不同的可能性。
Thumbnail
【書名】慢思術 【作者】植原 亮 【出版社】平安文化\皇冠文化 【頁數】255頁 如果以書名來看的話, 我很有可能會覺得對自己有點難度, 畢竟我是一個感受型的人, 感覺永遠都比思考跑第一。 不過為了突破自己舒適圈的框架, 決定從這本書中來學習什麼叫做「慢思術」。 封面這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