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過去,我發現在荷蘭待久了,自己越來越習慣以英文思考。有時回過頭才發現,剛才說的某句話竟然找不到對應的中文。我想,有些思緒或情感,只有特定的語言才能表達。這種時候都不確定該慶幸自己多了一種思考方式,還是丟失了原生的那種。
課堂上學到,文化適應最困難的部分莫過於飲食習慣,我想確實如此。音樂、衣著甚至天氣、語言,或許都還容易適應,但那種從出生前就已經透過母親而熟悉的味道、那種與親朋好友連結的情感滋味,已經不只是馬斯洛金字塔最底層的生理需求,而是昇華成帶著情感的回憶的,愛與歸屬需求。
那時特別騎了10分鐘到比較貴的亞洲超市,我看著金針菇旁邊琳琅滿目的火鍋料─有我最喜歡的貢丸,到比較少吃的龍蝦餃、竹輪,再往後走還有煎餃、水餃、包子以及旺旺餅乾等熟悉的家鄉小點,應有盡有,當下真希望能把整間店買下來。我以為自己已經很習慣荷蘭的一切,但進到亞超,才發現自己有多懷念家鄉的點點滴滴。
最後,我買了一包冷凍貢丸、兩包金針菇、一個火鍋湯底,並在內心發誓要珍惜享用。貢丸的滋味當然不若新竹香菇貢丸香氣濃醇,但是已經夠好了,夠好了,足以撫慰我的台灣胃。我沾著自己調的火鍋料,閉上眼睛,想像回到台灣,在冷冷的周六中午與晚上,和家人享用酸菜白肉鍋的樣子。「爸、媽,不好意思啊,我剛剛為了貢丸和金針菇噴了快8歐喔。」也許情感一直深藏在心,只是需要景物來喚醒。
但想家不是丟臉的事情。我愛荷蘭與歐洲的許多許多事,不代表我不能同時愛台灣。來交換最大的體悟,大概就是沒有什麼事情是絕對的。唸文學的我,好像已經習慣對每個人形成片面的印象,因為不這麼做的話,角色的塑造就不consistent,這就不是個值得讀的作品,或者作文就拿不到高分。我卻忘了人是會隨情境改變的,心理學不知道都學到哪裡去了。事實上,這種多元包容的氛圍,不就是我愛荷蘭的原因之一嗎?
思鄉。想家。如何描述想家的感受?
或許,稍微貼近的感覺是海草吧,悠游在海中時,只會偶爾感覺到輕輕撫過自己的那種搔癢般的感覺。多數時候會被忽視,但當腳踏到沙地上,才發現海草一直都在。
又或是像荷蘭的雨。總是難以預期這種情感何時會出現、何時消失─有時來的又快又急,但常常也在轉眼之間就消失。因為身旁還有許多美好。因為,聖誕節的氣氛早已在超市與校園之間蔓延,我也就要贏來第一個與歐洲朋友共度的聖誕節了。
更多歐洲交換遊記,歡迎閱讀:
【歐洲交換遊記】Learning to bike again: 我的荷蘭腳踏車初體驗
【歐洲交換遊記】荷蘭鐵路的省思:生氣,就是讓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歐洲交換遊記】遠方的家鄉,克羅埃西亞Zagreb:世界另一端的前世兄姊
【歐洲交換遊記】再訪阿姆:參觀國家博物館、閣樓上的吾主博物館,聖誕燈飾也亮起來啦!
【歐洲交換遊記】永恆之城羅馬Day 1:市集美食、萬神殿與西班牙廣場
更多生活記事,歡迎參考:
【工作坊】用心理學設計人生:自我 X 專注工作坊課程回顧與心得
【工作坊】用心理學設計人生:自我 X 專注工作坊課程回顧與心得(下)
【生活省思】神話於今世之價值|全國夏季學院「希臘羅馬神話」課程心得
【談談心】親子關係中的課題分離:讓父母走下神壇,找到通往成熟的路
【國際新聞】2024美國總統大選的經濟對決:賀錦麗 vs. 川普
更多歐洲交換遊記與歐洲旅遊攻略,歡迎逛逛我的沙龍:🧳旅行攻略 X 心得
更多交換攻略,歡迎逛逛我的沙龍:🇳🇱 萊頓大學校級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