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商的起始點
有很多協商技巧的書籍為協商帶來豐富的幫助,且原則相近、情境卻千變萬化,讓協商充滿趣味。但哪一個時刻算是協商的起始點呢?
我的經驗
曾經有一段時期我需要向公司報告我想要代理什麼產品、打算怎麼做、為什麼是這個產品、會遇到什麼困難、要怎麼解決、預期能讓公司得到多少利益,而這是一場會議,我代表產品部門的專案發動者,與會者包括行銷、業務、技術、財務,當然還包含老闆,也就是一場跨部門、階級的協商。
這是一場又一場可預期、知道對象的協商會議,這些會議標的由我掌握。換句話說,我100% 可以確定要協商什麼產品。
所以協商的起始點是在會議桌上嗎?不是的,協商的起始點是在上會議桌之前。
以我當時的角色來說,對於產品我需要先做各方面的考量,這產品會不會賺錢、用什麼方法賺、用什麼方式來呈現給終端消費者和通路、要和國外談授權多少量,這些我可以掌握,但市場會不會買單必須先讓內部買單,才不會讓一切計畫淪為幻想。
因此,通常我在計畫準備好後,就開始找會上會議桌的關係人「閒聊」,聊什麼呢?聊我覺得哪一個產品似乎不錯,先起個頭而不帶入主觀想法甚至結論,然後一定會遇到各式各樣的詢問甚至質疑,這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了,因為這些詢問、質疑就是很好的準備題材,甚至是修改自身計畫的絕佳契機。
在和內部利害關係人一次又一次地確認想法之後,陸續釋出我的想法和結論,這樣其實在上談判桌前彼此已經有了共識,「閒聊」的過程中也建立了在職場中非常難以建立的關鍵:信任,上了會議桌後的一切討論也只是一場經過設計的表演了。
協商的本質
協商的本質是一個合作的過程,《Getting to Yes: Negotiating Agreement Without Giving In》是一本教科書等級的協商書,作者William Ury 強調,協商其實在雙方坐上談判桌之前便已經開始,核心在於準備、關係的建立以及信任的培養。他認為:「協商始於準備,並以建立雙方信任為基礎。」這樣的前期準備為協商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另一位作者Roger Fisher 也表達了相似的看法,認為「協商的本質是一個合作的過程,而非僅限於談判桌上的交涉」。他認為整個互動過程中,雙方的態度、信任的建立以及共同目標的識別,都對協商結果具有深遠的影響。
《Getting to Yes: Negotiating Agreement Without Giving In》是一本相當有意思的書,中文版名是《哈佛這樣教談判力:增強優勢,談出利多人和的好結果》。
我並不是什麼讀書達人,也沒有跟著哪位名人每年的書單去閱讀,但看著這本書,結合工作上的實際經驗,你或許可以發現原本以為你的行為只是照著邏輯走,卻不知道原來已經有學者幫你的行為做了學術研究。
你的協商起點?
在職場上,協商的成功往往取決於事前的準備與彼此信任的建立。你是否也有過類似的經驗?曾經在正式談判前做了哪些準備,或在溝通過程中發現了哪些意外的轉折?無論是精心佈局的成功案例,還是從失敗中獲得的深刻教訓,請分享出來。我們一起來交流這些真實的故事,探索讓協商更具影響力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