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又即將過去,回想24年的重心大多以紐西蘭為主軸。隨著紐西蘭的番外篇落幕,如今又得重新適應台灣的一切。
紐西蘭打工度假的支線任務結束後,人生道路再次回到台灣社會的主線任務上。
2025的年度目標很簡單:接軌中斷的空窗期,把台灣的進度條給補上,有餘力再將時間債償還殆盡。
我從大學就有在做股票投資,只是本不大,初期也大多處於損益兩平,後續忙碌後就改以中長期存股為主。
打通任督二脈的契機,必須得感謝前東家-三陽,當初主管全力支持我的決定,不限制台灣總體環境的研究範疇,除了給公司帶來新視野,也大大擴寬了我的認知邊界。
三陽的職務,讓我有榮幸培養對總經與產業的認識,認知升級後發現對股票方面幫助甚大,雖然不到大賺,但從股市每個月賺點零用錢卻是綽綽有餘。
24年是我進股市賺最多的一年,希望25年能延續氣勢,我的要求不高,只要能與24年持平即可。
總之,居高思危、高處不勝寒的風險意識為第一要位。在護住去年獲利的同時,一邊拿少部分的資金當作學費,培養不同的操作思維,布局長、中、短期標的,看能否再創一番佳績。
了解大環境變化以及人口輪廓,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是很重要的技能,堪稱是我的核心技能與吃飯工具,因此這方面的研究,不會因為我離職而中斷,而是會持續關注與精進。
尤其是對2C的企業而言,了解產業範疇與邊界、TA輪廓,才能知道自己的產業定位在哪、TA是誰、大方向可以往哪走、商品能夠賣給誰、哪些管道可以接觸到TA…等等,以最小成本為基業長青選擇正確的道路,而非浪費時間成本,才發現此路不通、處處碰壁。
先前在三陽,本身除了負責二輪產品專案外,另一個主要職務內容則為台灣總體環境面的了解,除了知道大環境的大方向與變化外,了解各年齡層的消費者輪廓更是重中之重,以幫助產品企劃與行銷企劃的同仁定錨,讓產品的核心價值與發展能符合TA期待。
文章主軸看似雜亂,寫得純粹就是我的人生旅程。從學涯寫到服役、澳洲打工、機車產業、出書之後,隨著紐西蘭打工度假結束,與紐西蘭相關的文章也逐漸收尾,正著手準備下個系列主題。
先不說未來十年打算寫些什麼,目前的寫作主題將離不開「職場職涯」以及「紐西蘭」兩大主軸。
希望未來能持續保持寫作的習慣,紀錄人生路上的所見、所聞與所想,記錄自己這些年來的心路歷程與心境變化。
寫人生的喜怒哀樂;寫人生的悲歡離合;寫人生的酸點苦辣;寫人生的起承轉合;寫對宏觀世界的觀點看法;寫對微觀人生的經驗分享;
人生,走到哪裡,寫到哪裡。
來日方長,還請各位讀者朋友多多指教。
在2022年末,剛好拜讀到職人簡報與商業思維|劉奕酉的佳作《2022閱讀書單:知識變現讀什麼?十本好書打造翻轉人生的逆思維》。
在閱讀書單《知識複利》提到:如果能將專業知識轉化為知識產品,就能創造出知識的剩餘價值。(詳細書摘請參閱上述文章)
透過不斷延伸的「知識產品化」過程,就能讓專業知識的剩餘價值不斷疊加,甚至超過原本我們在工作上的報酬與信譽,創造出知識的溢價空間。
這剛好是我這幾年在思考的痛點與事情,把好牌都打出來後,該如何把手中剩下的爛牌打好?像是目前對我來說「看似」已經沒有用的澳洲打工地圖資訊、NFTs,該如何提升它們的剩餘價值呢?
重新檢視、組合手中的牌型,看缺了什麼牌,是要自己創造?還是與他人談判,透過交換手牌的方式組合牌型?
一根稻草,扔在街上,就是垃圾;與白菜捆在一起就是白菜價;與大閘蟹綁在一起就是大閘蟹的價格。
如果自己是那根稻草,手邊卻沒有白菜或是大閘蟹,看是要自己種、自己養,還是找外部資源的農家、漁夫或商家合作都是一種辦法。
持續精進自己,提升自己的附加價值,等於變相增加自己談判的籌碼,讓自己「配得上自己所相中的資源」。
重新檢視牌組、增加手牌創造籌碼、與他人交換手牌,然後上牌桌打牌,這就是我接下來要做的事。
近期腦袋一再浮現「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其中一項結論:資本報酬率的成長會大於薪資報酬率,而且成長差距會逐漸拉大,因為現在的經濟成長率,大多源自資本驅動,而非勞動創造。這也是為什麼經濟成長的果實,為什麼大多都落進有錢人的口袋中。(個人理解後的大意)
目前梳理出的一條主線如下:
原地踏步、止步不前是得不到下一步的指示或提示,路途明朗之前,仍會帶著迷惘與疑問摸索前行,即便是繞點路,終究會抵達遠方。
繼續當員工,薪資跟不上房價漲幅;資本不夠厚,又碰上「本小利大利不大」的困境。回台後的Next?該重回社畜生活?抑或是創業?還是先斜槓觀望?金錢焦慮已經提前反應到我未來的工作形態上。
自己希望在下個十年,可以找到一個讓足夠我做一輩子的創業主軸。
在構思創業藍圖的階段,即便還不知道創業主題,先培養雙PM的能力,並累積個人品牌,思考如何創造知識的剩餘價值。
即便人生因為各種機緣,最後可能沒有走到創業這條路,起碼這些累積起來的軌跡,都將化為我專業能力的養分與基石。
自己最近有嗅到一股商機,雖然不夠具體,但能加減說出一個抽象的大方向:
當市場逐漸從少量「客製化」轉向獨家「個體化」,這波商機不僅限用於行銷(個性化/個體化/個人化行銷),更適用於許多2C的終端市場,而這個市場,正是許多知識服務業的專家,可以用低成本(輕資產與無形資產)進場的領域範疇。
或許哪天靈光一閃,想通之後思路漸漸清晰,我就會壓身家去拚一個機會;或許腦中的想法終究一片迷霧纏繞,必須透過小規模的實踐與試錯,才能窺探其一二,才能探索出個所以然也說不定。
不論是創業或是協槓副業,只要跨出這一步,就是我不甘人生止於現狀的時候。
以前討生活的選擇不多,父母輩幾乎都是受雇於人,職涯只有一條路,就是在組織裡面慢慢熬到升遷,因此衡量價值的評價方式非常單一,往往仰賴組織內部的高層與周遭同事。
隨著時代不同,職涯只是選擇「之一」而不是「唯一」,除了傳統的職場道路外,電競選手、網購、接案、在社群媒體當個有影響力的網紅等等,科技帶來多元的變革,顛覆傳統一條路走到黑的職涯思維,也讓評價自身價值的標準,從有限的職場延伸成無限的市場。
沒有了組織賦予的頭銜,你還剩下什麼?那些投身在斜槓、副業或社群的標籤,代表你如何與這個地方的人事物連結,這些聲音也代表了你在該領域的貢獻、地位、與個人品牌的價值。
比起上一代人離職或退休後,這些跟著內部組織走的評價終將煙消雲散;反觀現代人,我們可以投身到自己有興趣的領域中扎根,賦予不同面向的個人品牌價值與標籤,讓個人品牌的聲量有所延伸。
產品之後,開始學習經營個人品牌。
擺脫紐西蘭的慢步調,再度回到快節奏的台灣。重回職場後,想起剛進三陽時,為了惡補產業知識,即使下班也幾乎沒自己時間的那段歲月。
2025將會是忙碌的一年,老婆要時間、朋友要時間、工作要時間、協槓要時間、筆耕要時間……。
當每個人、每件事都跟我要時間,那屬於我自己的時間呢?
回家處理完生活瑣事,更新時事進度與寫文章,幾乎沒有多餘的時間可以做額外的事,只能等到周末處理,導致許多進度延誤或擱置。
我也有自己想做的事,想閱讀、想寫作、想學數據分析、想學UI/UX、想學資料視覺化、想經營個人品牌、想活化自己的資產(提高資產利用率或是附加價值)、想要將過去所學的知識學以致用。
想做的事情太多,能用的時間太少,一直對「時間不夠用」這件事感到滿滿焦慮。
雖然如此,自己卻又堅信「一切都在掌握中,表示進度太慢」的說法,然後對台灣緊張忙碌的生活感到極度不適。只能安慰自己,透過小步快跑的方式彈性調整自己的生活步調,持續享受被時間追著跑的這段時光。
成長是一種經歷,成熟是一種閱歷,成大器需要的是努力。
以前常聽到「逐」夢踏實,所以大家都會認為夢想是追出來的,所以俗語「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想要實現夢想,就必須要起個頭前進,也才有「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萬事起頭難」的說法。
隨著思緒逐漸沉澱後,個人覺得夢想除了用追逐的方式以外,是不是也可以蓋出來呢?
萬丈高樓平地起,「築」夢踏實,從打地基開始,搭載著名為專業與閱歷的一磚一瓦,夢想才不會只是座「空中閣樓」。
打地基,不求快,但求穩,就不怕之後蓋到一半樓就塌了。未來仍會面臨許多挑戰,希望過程中遭受許多不如意、甚至是懷疑人生的時候,會想起前年對自己所說的話:
成功的路上並不擁擠,因為堅持的人不多,你只需要專注地走在自己相信的這條道路上。
最後,用26歲準備離澳的自己的這句話,送給30歲以及未來十年的自己:
成功不難,貴在堅持 !
文末,再次提醒未來的自己:
莫忘雙PM的初衷-現在所面臨的歷練,都是為了將來創業做準備。
距離自己所訂定的長期目標,今年似乎將比去年更靠近了一步。新的一年,還請舊雨新知敬請期待。
有緣人,我們明年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