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什麼是生命最重要的價值?」,我或許會在幾個答案中猶豫,並且隨著年紀或所處情況而有所偏重。但如果問「什麼是你最應該把時間花在上面的事?」,我的答案一直沒有變,我認為我們隨時都應該要把時間用來做自己「當下最想做的事」。而這些時間裡行為的總和,正好成為了我們的人生。
在我們尚未積極主動地構築我們的主要生活方式,而僅是在考慮自己隨波逐流的程度時,這個想法是個很重要且十分有效的指引。就像整理房間需要斷捨離一樣,我們整理自己的日程表、整理自己的職涯規劃,把那些自己沒那麼想要的事情逐一丟掉。並在終於把不要的東西丟到差不多之後,開始安排並累積自己要的。
你會找到對你而言適合與可接受的工作、找到能聊在一塊的朋友、找到晚餐沒想法時可以去吃的那間店……。一些你喜歡的東西被你逐漸固定下來,新的日程表被那些你更喜歡的事情填滿。這是個愈來愈值得過的生活,雖還稱不上完美,但至少多數都是你的選擇,所以也沒什麼好抱怨。
*
然而,就像童話故事總是沒有說「王子與公主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之後發生了什麼。在你感覺你的生活中想做的事愈來愈多的時候,你的時間又會開始不夠。而且,隨著你真的在你想做的事情上面有所進展,無論是你的工作、你的興趣、或者社交關係,它會逐漸擴大到超過你可以自己控制的地方。
你的時間會重新變得無法自己安排,不管是升遷所以有更多的事務和更大的責任、為了學習去參加更多的課程、規劃一趟與親友共度的旅行,或者當興趣進步到一個程度後,去參加活動、表演、比賽。你都需要更多地去配合別人的、或者說社群(社會)的時間。
即便是經營自己的事業,譬如開公司、拍影片、規劃投資,或者僅僅是固定在部落格上寫作。這些時間也會變成一些僵固起來的團塊,你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好像是這麼一回事,但又好像再一次地沒有了自己的時間。
繞了一圈,我們又必須重新去思考什麼是「我當下最想做的事情」。就像是憲法保護的基本權發生衝突,你需要當自己行程的大法官,去重新檢視你作為你最核心的原則,並且在它們發生衝突時將它們排序。
這裡的優先順序不完全是最重要或最喜歡,也關聯到它們「堅硬的抵抗性質」。譬如一堂課的時間,可能就是需要一整個下午;一場比賽或表演,就是需要事前的準備與當下的專注。而且由於它們發生在社會裡面,你必須讓自己熟悉你以外的「時差」,重新安排與配置,那些你可以自己調整的地方。
但並不是所有可以調整的事情都必須讓位給不能調整的事情。否則我們就會回到那最無奈的狀態,只能被動地按照他人的安排。有些不可調整的事情,要因為它的不可調整而放棄,就像大學時兩堂時間撞在一起的選修課,至少有一個一定得捨棄;且既然我們意識到捨棄這一選項,也一定存在著某種情況,可以兩個都捨棄。
*
在這些時間安排的、甚至是價值的衝突與選擇中,我們發現,生命並不像其他人說的那樣是「一場馬拉松」。而更像是許許多多長短不一的比賽在相同的幾個十年裡一齊進行。我們不想偏廢、也不願意顧此失彼。
在生命的不同階段與不同處境裡面,相同的價值會在我們心目中有不同的排序。就像在金融市場裡,我們總要記得保持一定的、隨時準備著的現金水位,讓我們抵禦未料想到的風險,並在真正的機會來臨時,不會只能乾瞪眼。時間也是如此,我們必須保持可以填入自己想做的事情的那些空白,過的有一點點無聊與清閒,來容納自己未來一切可能的潛力與發展。
那些不同價值領域的「比賽」沒有確切的輸贏,不需要跟別人比,甚至不見得要和自己比。但是,就像那些熱血感人的運動漫畫會告訴我們的:上場了就要盡力,而且最重要的,別忘了樂在其中。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