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閱讀過Heibon文章的朋友,大概都有發現我近幾年都不斷修補好一段時間的心靈耗損,這是一段很辛苦的過程,我被問過許多問題,下面是幾個常見的:
有陣子我閱讀不少書籍、前往諮商、參與過團體冥想等等方法,有陣子覺得自己進步了,可是當遇到過去困擾問題時,發現做得不夠好,又開始默默沮喪,開始懷疑是不是做得不夠好、反覆責問自己為什麼會這樣。
我常常在這個迴圈打轉,雖然不至於頭破血流,但真的是傷痕累累。有天在看到老師在畢業紀念冊寫著:「學無止境,(要成為有學問的人)不只是要讀眼前的書,而是培養出閱讀的習慣。」
彷彿有種牛頓坐在蘋果樹下被打醒的感覺。
我太想一步完成,所以把觀念、目標、嘗試的方法太多元素混在一起,當有一環做不好時便慣性懷疑,可是很多時候並不是哪裡有錯,而是「還沒養成習慣」。
習慣的養成是不容易的,引用暢銷書《原子習慣》裏頭重要概念:依序是結果→過程→身分認同,其中改變習慣最有效的方法,是改變身分認同
。
放到解決心理內耗層面,我內化成:
目標→系統性練習→轉換自我認知
要讓自己習慣於新自我(理想型態)的行為模式:
你想要成為烹飪高手,就要讓自己沉浸在做菜的環境;想成為咖啡達人,試著用不同方式(認識咖啡豆、調整咖啡)訓練自己、進入做那件事情的狀態。
回過頭來,如同《原子習慣》裏頭提到透過提示、渴望、檢視、獎賞等步驟來塑造習慣,好的發展是狀態的改變,而非過程。
也就是發現自己細微的進步,向內心肯定一聲「習慣有效果」,而不是在過程吹毛求疵。
那麼有個問題你大概想問:「什麼算是好的認知?」面對內耗,我會推薦斯多葛主義哲學。
內耗過程中,最不缺的就是懷疑,往往少的是察覺情緒的習慣,容易以為過程有問題、又懷疑是自我認知出狀況,來來往往之間當然衍生出不必要的耗損。
斯多葛主義(Stoicism)是古希臘哲學流派,有兩個很主要的思維:控制二分法和積極覺察。
重要的不是發生什麼事,而是你對事件的反應。
總結一句是「控制你能控制的,無法控制的別花時間煩惱」
。
這種快樂最大化、煩惱最小化的哲理聽起來是老生常談,如同「保持平常心、別想太多、正念思考」,這些概念想必你都聽過,可是偏偏做不到。
所以第二個重點- 積極覺察「內在狀態」,花時間了解自己對事件的「反應」或者你稱呼的「情緒」。
你知道嗎?人的反應之中有許多是無意識的,這種反射性其實是你沒覺察而不是不存在。
舉例來說,你可能很討厭某個人,即便他沒做什麼,在你眼中就是不順眼,所以當你跟他面對面時,甚至聽到他的名字就感到反胃。
要避免發生這類狀況時,你有幾個選擇:
如同斯多葛主義倡導,你無法控制別人,卻能掌握自己的反應。
有朋友以為是要「壓抑自身情緒」、「隱藏反應」,不不不,千萬別誤會,恰好相反。
對於情緒不需要任何加工,要努力覺察、記下、整理。當感受到任何變化,找個空檔記下,也要花些時間梳理。
Heibon是這樣做的:
↗who (是誰引起)
※What(哪一種情緒)
↘when (發生在什麼時候)
※Why (為什麼內心有這個情緒)
※How (我該如何與這樣的情緒相處)
多數人太容易忽略過程,所以只注意到達成的瞬間;過程中還會冒出自我限制及他人質疑,還會跟「進步」的概念衝突。
舉個例子,大家的眼球都落在台積電股價衝破1000元,但絕非一天達標,你我都明白持續的好業績才是股價上漲的基石;期間股價難免遇到下跌,就會出現有人喊著「股價好貴」、「利多出盡」與「股價不可能一直上漲」等各種懷疑說法,一個人講還沒感覺,當一群人講時好像真的有那麼一回事。
事實上它一直在往前,並不會因為出現雜音而停止進步,而在這種半信半疑的過程,股價默默上漲,又再次吸引大家目光。
達標之後又默默開啟重複的故事,同樣有人會繼續抱持懷疑態度,並不是他們有什麼大問題,而是缺乏對台積電的認知。
綜合以上,斯多葛主義的認知搭配有系統的習慣,Heibon整理執行步驟:
感謝您的閱讀,讓我們擁抱美好的一天🌻
向日葵的花語象徵守護,不畏艱難勇敢飛翔
如欲轉載或引述,歡迎聯繫,謝謝!
©Heibon(lifexfreexlab@gmail.com)